一,我是个三国迷,三国到底谁才配第一谋士?
所谓谋士是指设谋献计之人。其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的身份,为其“主公”出谋划策。
在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如军事家、战略家,出将入相者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等 ; 还有集战略家、谋略家为一身的周瑜、荀彧、庞统、鲁肃、陆逊之流;要论谋士一级的更是群星璀璨数不胜数,如:贾诩、徐庶、郭嘉、法正、荀攸、程煜等等。
要问三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谋士是谁?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看他出的谋、划的策,是否真正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无论促进或促退),从大格局讲,是否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谋士出谋划策,他的“主公”得使用,反之束之高阁那就是纸上谈兵。
其次谋士也要聪明睿智的能够保全自己。反之就像浩瀚的历史天空中一颗流星而已,三国大戏还未演上几幕,就死翘翘了,其实你本身就够“贰”了,还排什么第一 !如杨修、许攸、沮授之流,还有那个短命的郭嘉。
那么三国誰配第一谋士呢?笔者认为贾诩确属在三国一流谋臣行列之中,他聪明绝顶,每每出招都能切中要害,一击毙命,极其毒辣,每次出谋划策大都能改变战略格局,搅动天下风云,改变天下大势,所以称之为三国第一谋士和“毒士”真乃实至名归!
在贾诩一生中,他干了以下几件“大事”:
其一、给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出谋划策。
(《三国志•贾诩传》以下简称》三国志):董卓之入洛阳…诩迁讨虏校尉。…(董)卓败,(牛)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贾)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星,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容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 众以为然。傕乃攻长安。
李、郭已经到了马上仓皇出逃的地步,但是贾诩出了个阴损之计,其结果李、郭杀回长安,造成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汉献帝落到李、郭之手,成为玩物,天下大乱。直接把苟延残喘的东汉末年的王朝彻底倒个稀巴滥,成为压倒东汉王朝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国志》注释载:“…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毛宗岗评:“只贾诩一言,便使长安大乱。武士兵端起于说士舌端,可畏哉!”
其二、是在他最后归顺曹操之前干了一件大事:他怂恿张绣宛城阴谋倒戈,幸亏有曹操心腹猛将典韦拼死相搏,使曹操死里逃生;曹操的猛将典韦力战而死,侄儿曹安民遇难,曹操最为疼爱的长子曹昂也死在乱军之中。 《三国志》:张绣反叛,偷袭曹营。曹操迎战失利,骑马奔逃。典韦在营门前阻击,张绣士兵无法进入,…曹操退到舞阴,听说典韦战死,而泪流满面…。
宛城之役,彻底打乱了曹操的既定方针,长子曹昂接班成为泡影。
其三、他也干了一件引以为傲、后来受益匪浅的大事:在曹操立储之争时,贾诩表面上不选边站队,装傻充愣,实则暗中助力。时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三国志》: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
当曹操征询贾诩意见时,他意味深长,顾左右而言他,拿袁绍、刘表舍长立幼说事。《三国志》:太祖又常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何思?"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操心领神会,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贾诩这个宝押个正着! 而曹丕也未忘恩负义,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三国志》载: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为驸马都卫。
贾诩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继嗣。
其四:张绣曾用贾诩的计策两次击败被称之为军事家的曹操;
官渡之战前他审时度势,力劝张绣归降曹操;《三国志》载: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贾诩归降后,面对强敌袁绍,他分析利弊后,提出:“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三国志》
贾诩的“四胜”,力主与袁绍决战;官渡之战胜利后 ,曹操“徙诩为太中大夫”《三国志》;
赤壁之战前,贾诩劝谏曹操先休息养生,来日可期。但当时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未听劝阻结果惨遭败绩;
在曹操与关中马超、韩遂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联军,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三国志》载:(曹操)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曹丕即位后 ,问计贾诩,欲伐吴、蜀,何先?贾诩分析天下大势,三国已成鼎足之势,吴、蜀依山阻水,据险守要,刘备、诸葛亮,孙权都不是等闲之辈。而后贾诩说 :(魏国)”未见完全之势也…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三国志》
贾诩知己知彼,分析透彻。果不出其所料曹丕被吴国打的灰头土脸,大败而归!
贾诩精通兵法,身怀奇谋,计无不中,甚至曾令善于用兵的曹操几度败绩。毛宗岗评:“贾诩之知己知彼,决胜决负,斯诚善矣。”
陈寿评价: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结束语: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在波谲云诡、尔虞我诈的惊涛骇浪中,稳坐钓鱼船。他深晓乱世自保之术。为自保,其隐忍低调确实有一套业务:(贾诩)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 ,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
活命哲学使贾诩本人也是活得时间最长的人,同时还保全了家人老少。有句俗语叫“人活七十古来希”,而贾诩竟活到77,你说牛逼不牛逼!比那些短命鬼如孙策、郭嘉、周瑜之流,多活他们两个来回!
贾诩最终能弃旧图新 ,投靠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曹操,说明他深谋远虑,聪明睿智。在战略战术层面上,更显得游刃有余。其足智多谋,知己知彼,料敌先机,诡计多端,毒士虽毒,但他确实是一位“大智慧”,是绝顶聪明之人,同时说他为三国一流谋士中第一人亦绝不为过!
二,我是三国第一谋主!
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仅论军事才能,郭嘉堪称三国第一谋士。郭嘉是曹操麾下的谋士,号称“鬼才”,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参与了曹操平定北方的多次战争,他谋划的战略战术完美到极致。算无遗漏,出奇制胜,为曹操完成北方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认为,郭嘉出色的军事才能,取决于他具有独特的识人之术,他犀利的目光,洞穿所有与之交锋的敌对人物。
二、郭嘉立志高远,弃袁投曹。郭嘉最初追随过袁绍,袁绍三公四世,又是全天下反董卓十八路诸侯同盟盟主,占地广大,实力雄厚,声望日隆,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因此不少人物认可并依附在他手下。郭嘉却看出,袁绍性格优柔寡断,好思不决,虽有礼贤下士之德,却无成就霸业之志。于是没多久他便离开了袁绍。
郭嘉离开袁绍,归家赋闲六年,后经荀彧举荐转入曹操麾下,臣择明主,将遇良才,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三、郭嘉神机妙算,从袁绍、刘备、吕布、孙策、刘表,的品性和心境,便看穿了他们的命运。1、郭嘉献计献策,除袁绍,戏二袁。
曹操想攻打袁绍,又觉实力不够,郭嘉献出了“十胜十败”的策略,公必胜、绍必败。
郭嘉将双方对战的优胜利弊,分析的极为透彻条理清晰,论证有据,赢得了曹操和文臣武将们的高度评价和支持,同时也鼓舞了军中士气。
官渡之战初战告捷,显示出郭嘉非凡的智慧和才学。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不久便病死。曹操欲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袁绍的三个儿子,永绝后患。
一直主战的郭嘉却劝谏曹操停止追击,闻听此建议,曹操和将士们都大惑不解。郭嘉认为,袁绍没有明确划分遗产归属权,袁尚和袁谭必定会争夺领地归属权。
曹军不发一兵一卒,只需坐山观虎斗,任其互相残杀,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操打败袁尚、袁谭,省去很多力气。
只可惜袁绍一族,家风不正,遗传的争名夺利窝里斗。假如兄弟携手同心,共同打天下,三国鼎立的局面还会有吗?
2、郭嘉料定,放走刘备,后患无穷。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郭嘉说:“此人若放,日后定生变数,如若杀之,恐难掩天下之耳目,有损主公之声名,不如将其软禁”。
曹操听闻郭嘉所言,并不以为然。常言道自古英雄惜英雄,曹操向来偏爱人才,假如刘备不说那句“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曹操就连吕布都舍不得杀。为了笼络刘备,曹操对刘备真诚礼遇。
此间流传一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千古趣论。
其实刘备假意投曹,在骗取了曹操的信任之后,伺机主动请缨去截杀袁术,曹操大意应允了刘备的请求。
待到郭嘉知晓时,刘备早已带着曹操给他的装备溜之大吉了,他先夺取下邳,然后反攻曹操。
曹操后悔当初,未听信郭嘉的谏阻,郭嘉不禁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长叹道“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
就这样,雄兵在握的曹操,竟然被形同丧家之犬的刘备,戏弄了一番,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郭嘉良策,擒吕布。
曹操发兵攻打吕布,兵至下邳,吕布倚仗天堑地利,固守不出,拉开持久战势。
半年有余,曹军将士疲惫不堪,曹操准备撤军,郭嘉言明,吕布有勇无谋,三战皆负,其锐气尽失,必定败亡。随之献出良策,水淹下邳,活捉吕布。
4、郭嘉一言断孙策生死。
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军全力以赴对阵袁绍,孙策想趁机掠夺许州,曹操实力原本弱于袁绍,加之粮草不足, 打袁绍已经很免强了。
孙策又要来添乱,曹操顿感分身乏术,无力抽调兵力护卫许州,军中上下更是人心浮动。
在此关键时刻,《三国演义》郭嘉说:“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主公不必担忧,孙策在吞并江东时,树敌颇多,他忽视了此事,身处险境却不设防,他性格急躁少谋略,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
他习惯独来独往,仇家定会派刺客伏击他,他麾下纵有百万雄兵,亦是鞭长莫及,所以说,要不了多久,孙策便会遇刺身亡。
果真不久便传来消息,孙策死于刺杀,郭嘉真乃神机妙算也!
5、郭嘉断定刘备不会出兵打许昌,讥讽刘表是坐谈客耳。
建安十二年,刘备准备远征乌桓,又担心刘备联合刘表袭击许昌,郭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优矣!”
郭嘉说:“主公尽管放心出征,刘表是个坐谈政客,政治能力与刘备相差甚远,为了不让刘备的声望超过自己,他定会想办法打压刘备,刘备想让他发兵攻打许昌,怎么可能呢?”
郭嘉又结合当时形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曹操听了郭嘉详尽的解析后,表示非常赞赏,于是协同郭嘉出征乌桓,曹操万万没想到,此一去,打赢了胜仗,却痛失爱臣。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死于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年仅38岁。
后曹操上表朝廷,称赞郭嘉:“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追赠封邑,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所创建的丰功伟绩。
如果郭嘉在世,哦曹操还会向东吴发起赤壁之战吗?
总结,在三国众多的谋士中,不缺乏善于识人的,但无人能像郭嘉一样,凭着超强的识人之术,谋划出完美的战略战术,运用到所有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郭嘉奇绝高超的军事才能超越所有的三国谋事,“三国第一谋士”的桂冠非郭嘉莫属。他是中国历史灿若繁星的谋士中,最为闪耀的那一颗。三,三国演义谁是第一谋士
在三国时期,如果要从能力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来衡量,我认为三国第一谋士应该是沮授。如果袁绍对沮授有始有终的话,三国的历史就会完全改写,其他谋士有再大的本事,也无力回天。
每一个政治集团都有自己的战略纲领,曹操有荀彧提出的奉天子以讨不臣,刘备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孙权有鲁肃的《榻上问策》,而袁绍则有沮授的战略方针。
沮授在一遇到袁绍的时候,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立足于冀州,对北方的各个势力各个击破。分别消灭黄巾军余党,黑山贼,公孙瓒等势力,收服北方游牧民族,统一幽并青冀四州。然后奉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天下。
这个战略主张和袁绍的心中的意图有相同的部分。所以袁绍欣然采纳了沮授的建议,并将沮授提拔起来,让他监护诸军。这样,沮授不但是袁绍的得力谋士,还成为袁绍手下的军事方面的主官。
沮授不但以谋略见长,还长于军事指挥。他对军事形势判断准确,对于将领的脾气性格了如指掌。比如说在官渡之战前他对形势的判断,后来战事的发展印证了他的正确。而袁绍派颜良去白马作战 ,沮授就以颜良的脾气不适合独挑重任而反对。袁绍不听,果然颜良败亡。
以上的这些长处,使得沮授在军事指挥上得心应手。在沮授的指挥下,袁绍的势力发展很快。在相当短的时间里,袁绍就实现了统一河北四州的战略意图。对比袁绍,曹操的发展就逊色多了。当时的袁绍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军事势力。
如果按照沮授的主张继续实行下去,袁绍统一天下的时间不会太长了。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背弃了沮授。这是因为双方的战略主张发生了根本的分歧。
沮授在统一四州后的主张是奉迎汉献帝,借汉献帝的名义统一中国。而袁绍则是认为大局已定,可以自立为帝了。在当年汉献帝从长安流亡关东,袁绍不听沮授的建议奉迎 ,就已经能看到端倪了。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就想试探部下的态度。他的手下主簿耿包按照他的指使,上书要求袁绍继承帝位。可是当袁绍把耿包的建议给大家看的时候,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袁绍没有办法,只得杀了耿包。
这件事警醒了袁绍,沮授和自己意见不同,还深得人心,掌握兵权,这实在是自己的心腹大患。所以,在官渡之战前后,袁绍屡次削夺沮授的兵权,直至沮授手中没有一兵一卒。
在军事指挥上,袁绍根本就不听沮授的任何建议。因为这个时候袁绍已经对沮授失去了信任,无论沮授的建议再正确,也根本不采纳。我们可以在史书上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沮授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正确建议。比如阻止派遣颜良渡河,比如增兵保护乌巢的粮仓。可惜这些建议袁绍都没有采纳,哪怕袁绍采纳了其中的任意一个建议,官渡之战的结局就会不同了。
如果官渡之战的结局改变,天下很快就归于一统,哪里还会有三国时代呢?曹操都灭亡了,像荀彧郭嘉之流还有什么可说的?更不要说刘备孙权那些集团的人员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沮授的能力是很强的。他是真正的集谋主,谋士,军事统帅为一体的人物。如果袁绍再有一些气度,不是急于篡位,能够继续使用沮授一段时间,那么三国的历史就会完全改变了。
从谋主身份来说,沮授能够跟荀彧、鲁肃、诸葛亮并驾齐驱,从谋士这方面来看,沮授能够和郭嘉、法正比肩,从军事指挥这方面来说,沮授能够和周瑜相当。沮授集这些人的长处于一身,无愧为三国时期第一谋士。
可惜的是,沮授所托非人,他投身于袁绍的门下。袁绍此人,历史上记载,“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在刚开始的时候,袁绍和沮授的战略主张相同,袁绍还能够容忍沮授。可是,当袁绍和沮授的意图发生根本分歧的时候,就翻脸无情,把沮授打入冷宫,不再信任
由于袁绍的失败,使得沮授这样的谋士也随之被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如果沮授能够施展才华,哪里还有其他人什么事。真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沮授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即便你再有能力,也要注意自己所选择的环境。凤凰择梧桐而栖,不得不自重啊。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四,三国第一梯队谋士
三国到底谁才配第一谋士呢?就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历史发展和后世评价的角度予以发现和分析。
●问题思考
有人说三国第一谋士是郭嘉,有人说是庞统,有人说是荀彧,有人说是司马懿,也有人说是周瑜,鲁肃,徐庶等等……但无论是历史还是民间都认同这个人应该是诸葛亮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想就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作为谋士给主方或者团队带来的结果来分析:
首先是谋略的次数或者相伴的时间,谋略是团队,主导,还是一个人。其次是谋略的阶段性结果 ,谋略是胜利一次作战,是阶段性胜利,还是更高的层次。最后是看谋略最终结果,谋略的最终确定了什么成就或者给主方带来了什么。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发现诸葛亮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认为三国诸葛亮堪称第一谋士吧。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东西奔波,居无定所,几乎只要关羽,张飞等几个人的时候跟随刘备。之后借荆州,占益州,西川,到刘备汉中称帝。诸葛亮几乎以一己之力在谋略方面成就了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可见诸葛亮略的结果是建立政权。刘备集团的每一次胜利的谋略几乎都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也自三顾茅庐出山以后,就一直跟随刘备,刘备死后又辅佐刘禅。可见诸葛亮辅佐刘备时间最长。诸葛亮用一生跟随刘备,始终如一的依据刘备“匡扶汉室”的志向行动。●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望族官吏之家。父亲去世后诸葛亮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有“卧龙”之称。
建安六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刘表。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识。诸葛亮对当时时局及刘备集团的发展做了论述。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刘备以此为总纲领建立蜀汉政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诸葛亮聪明绝顶,审时度势其谋略堪称三国时第一不为过。他明察秋毫,赏罚分明说明他公平。诸葛亮的谋略复合当时的政治形式,蜀汉从无到有皆出自诸葛亮之谋划。在他恢复蜀国与吴国的外交关系,说明他在外交方面是个能人。在政治上他发崛人才,录用人才,评量人才,任用人才。军事上诸葛亮鞠躬尽瘁。他以蜀弱之资,挑战曹魏强敌而不畏惧,士卒用命而不惜顾,人民尽其力而不埋怨,虽然复兴汉室未果。但是诸葛亮治下蜀汉政权稳定,人民安居。
●诸葛亮评价
《夷坚志》记载“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在谋略家方面,或许被后世放大或者有人说神话了,但是就其在谋略方面确实三国时期堪称第一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墨骨读书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三国第一谋士是诸葛亮吗
近些年来,郭嘉在网络上不断被神话。网上普遍认为,郭嘉算得上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就是说,如果郭嘉要是还活着,那么,或许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就已经把孙刘联军给打败了。在赤壁大战前,刘备本来也没有什么立锥之地。一旦赤壁大战失败,刘备将更加没有退路。也就是说,很可能当时就被消灭了。刘备被消灭,自然也没诸葛亮什么事了。诸葛亮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自然就没有后来《三国演义》中被神话的描写了。
(郭嘉剧照)
那么,郭嘉真的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吗?
我们来看看,郭嘉一生究竟有什么样的贡献。
其一,激励斗志。
曹操在前期最大的一场失败,也就是败给了张绣,自己的儿子曹昂也被杀死。当时,袁绍又对曹操虎视眈眈,因此,曹操军中人心浮动。郭嘉在那时候,提出了“十败十胜”的说法,总结了曹操必定会胜利,袁绍必定会失败的十个理由。
其二,选择战略。
郭嘉一生为曹操进行了好几次战略选择。
一次是曹操在与吕布作战中,因为吕布固守城池,曹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想撤军。但郭嘉认为机不可失,在他的鼓励下,曹操终于拿下城池并消灭吕布。
二是刘备背叛曹操,曹操想打击刘备,但是又担心袁绍在后面插刀。不过郭嘉告诉曹操,袁绍优柔寡断,肯定不会插刀,不足为虑。曹操因此才放心进攻,打败刘备,俘虏刘备妻子。
三是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后,郭嘉认为郭嘉的两个儿子一定会内讧,可以不管,可以先打刘表。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先南下打刘表,把攻击范围扩大大到南方,为后来的赤壁大战做好了准备。
四是在打败刘表后,郭嘉又建议曹操转为进攻袁绍的两个儿子,一鼓作气斩草除根。
总之,由于郭嘉在早期为曹操进行了各种战略规划,曹操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曹操剧照)
其三,预料未来。
当时孙策的势头很猛,曹操非常担心。郭嘉说,孙策这个人,一味地炫耀武力。他虽然在江东打开了一片天地,但是很可能结下了很多仇家,说不定很快就会被人杀掉。而结果是不久后,孙策真的就被杀掉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郭嘉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谋士,他头脑清醒,有谋有断,特别是他对当时人物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的心理都非常了解,并因此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确实也是对的。
不过,要说因为有这些成就,就认为郭嘉有多神,其实是谈不上的。他所做的那些建议,其实当时也不是只有他才能做出来,很多人都能够做出来。关键是曹操采纳谁的。因为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而且在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后,还取得了胜利,因此,郭嘉的重要性也就体现了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郭嘉提建议以外,作为主将的曹操,接收建议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如果曹操像袁绍那样,并不听取他的谋士的那些意见。或者听了以后,优柔寡断,并不能决定,郭嘉的重要性也就显示不出来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曹操,郭嘉可能什么也不是。
(孙策剧照)
那么,郭嘉并没有那么神,他又是怎么被封神的呢?
我觉得主要有几点。一是赤壁大战。赤壁大战,曹操败得很惨。而这场大战,恰好是郭嘉去世以后曹操打的。因此不免有人想,如果郭嘉活着,曹操绝对不会打成这样。二是曹操多次夸奖郭嘉,认为郭嘉是自己能成大事的最重要的那个人。而郭嘉英年早逝后,曹操非常痛惜。三是郭嘉能预测到孙策被杀,这就完全是神级的人物了。
不过,就算是这几点,其实也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不妨做一些分析。
赤壁大战没有郭嘉参加,曹操因此败了。但如果郭嘉还活着,是不是曹操就一定能打赢呢?当时曹操的心态已经变了,就算郭嘉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曹操也可能不采纳。只要不采纳,肯定就赢不了。再说了,曹操当年败给张绣的时候,郭嘉就在曹操身边,为何那时没给曹操提更好的建议呢?
曹操夸奖郭嘉,当然有郭嘉不错的一面,但也是曹操“唯才是举”的表现。同时也是曹操为了网罗人才的政治手段,相当于“千金买骨”的做法。
郭嘉能够预测到孙策的死,只是凑巧而已。说不定郭嘉还做过其它更多预测,不过没有成功,因而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下来而已。
所以说,郭嘉被封神,只是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他的一种美好想象。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我是个三国迷,三国到底谁才配第一谋士?(三国时期谁是第一谋士)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