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
法正到底有多恐怖?诸葛亮只是给刘备筹划了三分天下的远图,法正才是那个真正帮助刘备促成三国鼎立的人。
法正最恐怖的地方还在于,诸葛亮、庞统能给刘备干的事儿,法正能干,卧龙凤雏干不了的事儿,法正也能干。
诸葛亮就说过,夷陵之战,如果法正没死,刘备不会讨伐东吴,就算讨伐了,法正若在,蜀汉也不会败给东吴陆逊。
因为法正不但能言善辩,擅长说服人,而且富有谋略,军事上不输给诸葛亮,陆逊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法正就是这么恐怖的存在,诸葛亮认为自己干不了的事儿,法正能办到,让诸葛亮痛惜他的早逝,法正如果不死,诸葛亮也不用多次北伐,最后累死了。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人,扶风郿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眉县。
法正这个人,出身很不平凡,大家知道战国七雄吧,战国七雄里有个强大的田氏齐国,法正就是田氏后人,正宗的战国贵族后裔。
战国末年的齐国有个齐襄王,名叫田法章,法正就是田法章的直系后代,秦灭六国以后,齐国的王室子孙为了避祸,改田姓为法姓。
到了东汉的时候,法正的家族又成了大家族,祖上有人当过封疆大吏,法正的曾祖父法雄曾经担任东汉的青州刺史,后来升为南郡太守。
法正的祖父叫法真,没有当官,却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法真号称博通诸子百家内外图典,是当时有名的关西大儒。
由于法真在当时名声太大了,从州里到府里再到朝廷,他总共被推荐了25次之多,但是法真都没去当官。当时的人记载说:法高卿再举孝廉,本州五辟,公府八辟,九举贤良,博士三征,皆不就。
当时的人都称法真为玄德先生,刘玄德的玄德,冥冥中,法正跟刘备似乎有了不解之缘。
法正的父亲叫法衍,终于出来做官了,法衍当过司徒掾、廷尉左监。司徒掾官不大,可是属于三公之一司徒的幕僚,秩比三百石,至于廷尉左监,已经是朝廷大员,是三公九卿之一的廷尉的副手,秩比六百石。
因此我们看,法正的出身不比袁绍、曹操这些三公之后差多少,也是结结实实的官二代、富二代。
问题是,法正的父亲法衍死在了任上,所以法正其实是他的祖父法真抚养长大的。
法正跟着祖父法真这个大学者、大名士,学了不少真本事,什么诸子百家经典以及谶纬之学都颇有造诣,直到他十三岁时,法真去世。
所以法正后来才精明能干、智谋百出、算无遗策,智商之高、能力之强,不下于卧龙凤雏。
法正长大之后,他的父亲祖父全都去世了,朝廷没有人,他便无法得到推荐,便没有机会去朝廷做官,他就跟一个叫孟达的老乡,投靠了益州刘璋。
孟达这个人,大家也不陌生,他也投降了刘备,后来关羽北伐襄阳樊城,被孙吴的吕蒙带人偷了后路,孟达、刘封却不派兵救援,导致关羽败走麦城。
关羽的死,孟达有很大的责任,他畏惧之下,投降了曹操,当然,像孟达这种二五仔,自然是反复横跳,不会有好下场,他最后被司马懿斩杀了。
法正跟孟达投靠刘璋的时候,正是汉献帝初年,天下多事之秋,当时董卓擅权跋扈,曹操、袁绍等人讨伐董卓,打来打去,各个占领一个地盘。
法正正想趁此机会施展他的才华,帮助刘璋成就大业,成为一方诸侯,可是古来怀才不遇的人太多了,法正也陷入了这种困境。
法正到了刘璋那里,跟庞统刚到刘备那里一样,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然则,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千里马总会被相。
庞统有司马徽、诸葛亮、鲁肃等伯乐的推荐,终于受到刘备的重视,一跃成为跟诸葛亮同等地位的军师,法正的伯乐是一个叫张松的,此人大家很熟悉,《三国演义》里张松曾经到荆州给曹操献过图。
张松当时是益州别驾,官不小,是刘璋手下第一谋士,他发现了法正的才华,便跟法正成了好朋友。
但是张松非常了解刘璋的为人,因此他没有将法正推荐给刘璋,因为张松知道,就算推荐了,刘璋也不会用法正,他留着法正,最终推荐给了另外一个人。
正当法正郁郁不得志,天天借酒浇愁的时候,中原大地可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反正就是曹操灭了袁绍、吕布、张绣,后来又打败刘表的儿子刘琮,驱赶了刘备,霸占了荆州北部。孙权则霸占着江南地区,对荆州也是虎视眈眈。
这时候刘备被曹操一路追杀,逃到了荆州南部,以荆州南部为基地,联合孙吴,共同抗曹。
此时的天下,还没有三分,因为除了曹操、刘备、孙权,还有两大块地盘被人霸占着,一块就是刘璋的益州,另一块就是张鲁的汉中。
张松和法正这两个人,都胸怀大志,想要找个明主辅佐,他们看中原地区,争地盘争得火热,眼馋得不得了,刘璋却无动于衷。
刘璋龟缩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啥也不干,一点志向也没有,他们都后悔辅佐错了人,在刘璋手下,就算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也没法发挥出来。两个人常常在一起叹息又叹息。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璋终于想明白一点了,在刘琮投降曹操之后,益州牧刘璋派遣张松出使荆州,结交曹操,因为这时候曹操势力最大,刚拿下荆州,刘璋怕曹操转而西向,要来攻打益州。
张松到了荆州之后,觉得曹操是个可以辅佐的人,便有意投靠曹操,并通过曹操手下的杨修举荐自己,结果曹操并不欣赏张松,曹操最讨厌恃才傲物的人,杨修恃才傲物,后来就被曹操弄死了。
张松一看曹操不用自己,便对曹操怀恨在心,反正很多有才华的人,心眼都特别小,张松就是典型代表。
张松回到益州之后,就劝刘璋去结交刘备,张松说刘备有仁德,手下有猛将,可以一起对抗曹操。
刘璋也早听说过刘备,便动了心,毕竟此时刘备实力弱小,刘璋不怕刘备吞噬自己。
当刘璋问张松,派谁去结交刘备比较合适,张松趁机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法正。
从这一天开始,法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他以经天纬地之才,纵横捭阖,促成三国鼎立,用曹操夸陈登的话说:于惊涛骇浪中,犹弄潮耳。
当然,张松推荐法正以后,法正还是做了做样子,向刘璋表示,自己不太愿意去,其实这是在迷惑刘璋的,法正早就看准了刘备,要离开刘璋去投靠刘备。
法正见到刘备以后,立刻被刘备的雄才大略和仁德所折服。
法正回到成都,私下里跟张松说,刘备这个人有雄才大略,而且爱惜人才,值得辅佐。
张松听了法正对刘备的看法,也下定决心要离开懦弱的刘璋,投靠刘备。
两个人都想去投靠刘备,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他们偷偷的商议着,怎么卖了刘璋,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这时候,传来一个消息,曹操正调兵遣将,要去夺取汉中。
张松便再次面见刘璋,说北边的张鲁占据着汉中,心怀不轨,对益州又是居高临下之势,始终是个威胁,现在如果被曹操拿下来,曹操将挥师南下,灭掉益州,不如请刘备来,给他点兵马,让刘备去攻打汉中,把张鲁给灭了,将汉中收归到益州旗下。
刘璋一听,此计大妙啊,如果他得到汉中的话,就不再怕曹操了。刘璋便派法正去迎接刘备,将刘备迎接到涪陵县。
此时刘备正陷于进退两难、危机四伏、生死存亡的境地,法正的再次到来,可谓雪中送炭。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二人一番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画下了三分天下的大饼。
可是过了好几年,刘备这三足鼎立的愿望不但没实现,还被曹操打得如丧家之犬一般,最后到荆州南郡才站稳了脚跟,联合孙吴,经过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但是,并未伤及曹操的根本。
刘备虽然占据了荆州南部,仍然不稳当,荆州北部还被曹操占领了一半,北边的荆州和樊城,雄踞汉江两岸,对荆州南部是个巨大威胁,东边的孙权也对荆州南四郡虎视眈眈。
难怪刘备曾经感叹,髀肉复生了,还没完成大志。
当时的刘备是个什么状况呢?一个字,弱,两个字,没兵,三个字,地盘小,四个字,生死难料。
庞统曾经给刘备分析过当时的形势多么危急,只有一个办法可以破局,按照诸葛亮筹划的,西取益州: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刘备还在犹豫的时候,法正再次到来了。
法正来了之后,向刘备传达了刘璋的指示,说请刘备到涪陵去,给刘备兵马,北上攻打张鲁,夺取益州。
这时候,法正既然已经铁了心要卖了刘璋,投靠刘备,便要纳下投名状,于是他私下里偷偷找到刘备,给刘备献上了夺取益州的计策。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的计策竟然跟庞统不谋而合,刘备听后,深以为然,便最终下了决心,西取益州。
于是刘备留下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带领庞统及万余步兵,进驻涪陵,并面见刘璋。
这时候张松、法正、庞统皆劝刘备袭杀刘璋,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刘璋上表推荐刘备代理大司马,兼领司隶校尉,配给刘备士兵,督白水军,令他攻击张鲁。刘备北至葭萌,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后来刘璋和他的手下看刘备这样,便对刘备产生了怀疑。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使刘璋和刘备彻底决裂,撕破了脸。
当初法正和张松曾经定下计策,法正在外辅佐刘备,寻找机会攻打益州,张松在成都城内,作为内应。
结果张松和法正的谋划被张松的哥哥张肃发觉,张肃报告给了刘璋,于是刘璋把张松给杀了,他们给刘备献上的夺取益州的计策也暴露了。
这时候刘备一下慌了,不得不跟刘璋撕破脸了,神不知鬼不觉夺取益州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了。
而且,刘璋手下并不是只有张松和法正是人才,还有个叫郑度的,也是足智多谋。
郑度此时给刘璋献上计策说,现在刘备立足未稳,手下也就万余老弱病残,如果把附近的老百姓都迁走,给刘备来个坚壁清野,刘备没有了粮食,待不了多久,就会打道回府回荆州了。
刘备一听这个郑度给刘璋献出这个计策,当时就心中大惊,这是打蛇打七寸,找到刘备的命门了。
于是刘备找到法正说,你看看怎么应对才好呢?
法正轻蔑一笑,对刘备说,主公不必惊慌,郑度计策虽好,我料那刘璋必然不用。果然,过了不久传出消息,刘璋不忍心惊动百姓,竟然没采纳郑度的计策,刘备才放下心来。
可见法正这个人眼光之毒辣,心思之缜密。
接着庞统便给刘备献上了有名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
中策: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
下策: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顺利弄死了杨怀等人,并夺取了相当一部分兵力,使自己的兵马实力大增。之后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
然而,就在刘备率领大军攻打雒城的时候,庞统被流箭射死了。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
庞统一死,刘备再次慌神,雒城是块硬骨头,啃不下来。
刘备进取益州的大业,才刚刚开始,本来都要依靠庞统出谋划策,庞统一死,刘备马上遇到了攻城不下的问题。
这时候法正成了刘备手下的第一大谋士,刘备对法正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有一次,刘备亲自上阵带领士兵攻打雒城,刘璋手下的兵马,弓箭厉害,庞统就是这么死的。可是刘备不听劝,谁劝他都没用,刘备就是不退下来。眼看着刘备也要死在乱箭之下。
法正站了出来,他也上了战场,还站在刘备的前面,刘备说,先生,快躲开,小心流箭,会死人的,法正说,主公都不怕死,我有什么好怕的?刘备一听,最终拉着法正下了战场。
刘备带领大军围困了雒城一年,却仍然攻打不下来,这时候法正写了一封亲笔信给成都的刘璋,劝降刘璋,里面不免夸大其词,恐吓刘璋。之后刘备顺利攻下了雒城。
接着法正辅佐刘备带领大军围困了成都,只要打下成都,刘备基本上就占领整个益州了。
这时候马超来到成都,马超曾经大战过曹操,名气极大,一时城中震怖。刘备于是派简雍劝降了刘璋,遂领益州牧。
可以说,刘备能拿下益州,三分天下,庞统的功劳有一小半,法正的功劳占了一大半。
可见法正的才华不下于诸葛亮和庞统。
可惜的是,法正四十五岁就死了,否则在他和诸葛亮的共同辅佐下,夷陵之战刘备不会输给东吴,或许还能打败东吴,北上攻打曹操,一统天下。
当然,法正也有恃才傲物,睚眦必报的一面,后来他当了蜀汉的尚书令,非常的嚣张跋扈。
有人就找到诸葛亮,说法正太嚣张了点,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你是丞相,你去劝劝他。
诸葛亮说,没有法正,就没有咱们主公的今天,法正嚣张点怎么了?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 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 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诸葛亮说得很明白,当初刘备刚在荆州站住脚,仍然危机四伏,生死存亡难料,北面有曹操虎视眈眈,东面有孙权咄咄逼人,家里还有孙权的妹妹手底下一百个人拿着刀剑守在卧室里,这时候刘备多危险啊,是法正的到来,献上取得益州的计策,并辅佐刘备打下益州的。
没有法正,哪有刘备入蜀,哪有三分天下?
法正就是这么牛的人,连诸葛亮都佩服他。
曹操曾经说过,天下的奸雄都被他收罗到麾下了,只有一个人被遗漏了,他就是法正。
可见,曹操也极为欣赏法正的才华。
当初,刘备打下益州之后,终于三分天下,可是北面的张鲁的汉中却被曹操打下了,刘备认为这是个巨大的威胁。
曹操打下汉中之后,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
曹操刚回到许昌,那边法正就向刘备献出计策说,张郃夏侯渊有勇无谋,不是咱们这边关张赵马黄的对手,趁曹操走了,正是打下汉中的最好时机。
结果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刘备顺利打下了汉中,杀了夏侯渊,解除了蜀汉北方最大的威胁。
曹操什么反应?
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之后曹操更是感慨地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 ”
天下的奸雄都快被我搜罗干净了,为什么我唯独得不到法正呢?
法正就是这么恐怖,三国谋士里,能跟他相比的,能有几人呢。
二,法正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时益州群臣都劝刘备,娶了刘璋的嫂嫂吴氏为妻,可刘备犹豫不决,怕背上迎娶弟媳骂名,见诸葛亮劝说也无效。法正直接摊牌说了一句话,刘备小眼睛一亮立马答应了。
法正说啥了:“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翻成白话就是:你别管亲戚不亲戚,论亲疏关系,你和吴氏八辈子也找不着,不要忘记了晋文公还娶了自己的侄媳妇。为了大汉社稷,让你娶个嫂子你还磨磨蹭蹭的。
刘备一听此话在理,俗话说做大事不屈小节,况且看看曹孟德,娶了不少人家的媳妇,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和世家大族联手才是王道。当下就点头答应了!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对诸葛亮的话言听计从。真实的《三国志》里,他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关羽、张飞相差无几,法正号称刘备身边的郭嘉,蜀汉第一流的谋士。
刘备一生落魄,短暂贵为徐州牧,可勇有余谋不足,前半生大半时间,都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分别跟过公孙瓒,汉献帝,袁绍,刘表,与短暂和曹操合作,一直以来勇猛无敌可谋士不足是他的短板。
在中原,因为曹孟德的崛起和挟天子而令诸侯,让曹操的麾下谋臣良将济济一堂,反观刘备的前半生跟着自己东奔西靠的人才,来来去去就那几个,核心人物无一人为上佳谋士。后来投靠了刘表后,在新野待的七年安逸生活中,刘备开始重视收罗人才,
当时的荆州因为远离中原,加上有刘表的十万雄兵,可以说是士人的乐土,很多汉室的遗臣都跑到了这里定居,刘备借着收复汉室的旗号,加上自己中山靖王之后身份,终于挖到徐庶,徐庶帮他击退了曹操,曹操太懂刘备了,知道这哥们不会那么聪明的,所以用计挖走了徐庶。
刘备很无奈,不过他终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同时击退了曹操也增加了他的信心,所以有了后来和诸葛亮的相遇,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历史记载反过来倒是诸葛亮自己找上门的,不过诸葛亮的到来,的确让刘备的实力增强了很多,同时也拥有了正确的方针和路线,刘备说得了诸葛亮,自己是如鱼得水,确实是真心话!
可千万不要被《三国演义》神话了的诸葛亮所迷惑了,刘备的得荆州诸葛亮是有功,但是功劳并没有夸的那么大,诸葛亮虽然事事尊重刘备,但是他和刘备之间总有些隔膜,不如关羽和张飞的亲,所以大家看三国,是不是老感觉他们之间表面上很和睦,总有点太过分礼貌了,可以分析两人其实思维和想法上不在同一根弦上。
后来刘备又得了庞统,本来庞统和诸葛亮一里一外的结合,倒是能够让刘备起飞,刘备入川带的就是庞统,留下二弟关羽和诸葛亮等守荆州,可见对庞统和诸葛亮都很倚重。
可问题就是庞统帅不过三秒,出场没多久就挂了,在这为难的时刻,法正成为了他的翅膀,可以说法正才是刘备一生的贵人,得了诸葛亮是如鱼得水,得了法正才是人生起飞。
可以说法正的出现,改变了刘备的人生,首先法正最早提出投靠刘备蜀臣,并且给了刘备一个入川的好方法和借口,刘备由于法正的到来开始转运,前半生事事不顺的刘备,在法正的帮助下,不但赶走了刘璋取了西川,更是得蜀望陇,收留了西凉名将马超,一路顺风顺水的进军汉中。
于曹操对持在定军山,《三国演义》中将获得汉中的功劳归给了诸葛亮,其实建议刘备深入汉中,在定军山上阵斩夏侯渊,都是法正的功劳,而法正是以军师身份随刘备出征。可见刘备对他的器重。
在定军山一战中,定军山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俗语总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的说法,夏侯渊见刘备要取定军山,可有点急了,率军前来争山。
法正这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胆魄,对面名将夏侯渊和张郃,张郃后来破了街亭,大败马谡,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无果的,可见其能力,张郃面对法正,却被法正的声东击西迷惑了,更招架不住轮番进攻蜀军,需要夏侯渊求援。
夏侯渊急忙分兵援助,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听取了法正建议,让老将黄忠来一个瞒天过海,使用了疲敌战术,就是鼓噪而不攻营,让夏侯渊松懈,同时放火烧了许多营外的鹿角,
这时非常戏剧一幕出现了,夏侯渊作为主帅竟然带着人去抢修鹿角。法正在山上一直等一个机会,此时千载难逢,果断让黄忠忽然的奇袭,黄忠如下山猛虎一样的扑了过去,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
夏侯渊跟着曹操多年,是曹操的亲戚加铁哥们,曹操知道了可是伤心欲绝,更是悲痛不已,断定了刘备身边有高人,书中如此记载: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可见曹操是不担忧刘备,担忧的就是刘备身边的谋士,因为他深懂得这个老朋友,如果遇上一个厉害的军师,搞不好还真的能和自己分庭抗礼。所以他当年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不是恭维刘备的话,是真实知道刘备的实力,不过他更懂得刘备的短板,所以刘备一直没有军师对他完全不能成为威胁。而他对法正的评价很高,也很感叹为何自己没有遇上法正,曹操说: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
人与人之间缘分很奇怪,当一个人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可当另外一个人出现,两人合作就顺风顺水,当一人忽然离开,另外一人就倒霉透顶了,历史上很多最佳的拍档,比如齐恒公与管仲,符坚和王猛。三国时期曹操与郭嘉,刘备和法正都是这样的例子,可见两人结合,互不短板,的确是最好和最快的开创基业的模式。
曹操在郭嘉死后,有了赤壁之败,刘备没有了法正以后,有了夷陵之败,可见这些谋臣不但是主公的好帮手,更是他们的福星,当福星一走后,运气也到此为止了。
所以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并不算夸张,就等于是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一样。
不过历史上对法正这个人,评价却是有褒有贬的,法正的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人,优点很多,智慧,果断,有眼光,奇谋妙计很多。缺点就是刚烈,狠辣,现实,睚眦必报。说白了法正并不像诸葛亮那么完美,反而是一个智慧,但是又现实小气的人。
可以仁义为形象的刘备,却非常喜欢和法正聊天,而且感觉自己和法正很投缘,可以说刘备,诸葛亮,法正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
刘备对法正就当哥们一样看待,哪怕法正就是捅了天大的篓子他都会帮着法正说话,而对诸葛亮处处都是尊重和礼貌,但是诸葛亮的意见他未必就能听进去,哪怕这个意见是正确的,可反过来法正去劝,刘备就立刻答应了,本文开始的一幕,就是其中的一例,
两人的关系如此融洽,其实来自于是两个不得志的中年男人,都希望能够创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而诸葛亮在隆中农耕读书不同,法正无论是家世和地位,都与刘备不相上下,
法正的祖上是长安的士族,他也是士族出身,如果不是当年董卓之乱,估计法正也不会逃到了蜀地,而他的爷爷一辈是大学士,父亲也是个官吏,能够看出法正在当时,既有机会就是在长安出仕,和诸葛亮是无法相比的。
不过这一点倒是和刘备很符合,作为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走马和华服,回去长安读书,可以说两人在兴趣和家庭背景上,很谈的来。
其次法正的人生经历,也非常懂得刘备的心,他完全是以心交心的站在刘备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他也是和刘备一样,在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法正到了蜀地历史没有记载准确时间,但是他的经世之才,确实不被偏安一偶的刘璋重用,所以法正很郁闷,爷当年是长安的美少年,不是出乱子,我都懒得理会刘璋这些土老帽,但是身份的高贵,一身的才会,却因为吃饭和生活问题,憋屈的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吏,法正的确是希望自己有所建树。
而他和刘备的就相见,非常富有戏剧性,本来张松和推荐法正去见刘备,法正本来是不想去的,可不情愿的去了以后,法正发现刘备真香,没人知道两人聊过什么,反正这一聊,法正和曹操的眼光一样,刘备个枭雄,而法正和这枭雄还很合得来,特别是此时刘备是属于刚有点起色阶段,需要扩充就需要人手,对于法正来说,与其刘璋哪里不受重用,还不如跳槽到刘备这里拼一把,俗话说爱拼才会赢。
法正的恐怖能来,在于他是主见和果决的人。刘备的入川,策划者就是法正和庞统。他给出了刘备两个关键推断:
第一,刘备担忧刘璋坚壁清野,刘备是有些害怕的,法正却打小了他这层顾虑,他判断刘璋根本不会这样做。结果全中。
第二,法正还给刘璋劝降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威胁之意,又中了一次。
可见法正补充了刘备的短板,就是心狠手辣、而且有非常恐怖的判断力。而法正还有刘备更需要的一个优点,就是法正很实在,从来不玩虚的,什么有利益什么来,可以说像极了刘邦的张良。重要的时候敢踢一脚刘邦,提醒他什么都答应下来的人。
当时许靖想着开城投降刘备,可是不能如愿,后来刘备得成都,建立了蜀汉,很不喜欢许靖这个人,怎么看怎么讨厌,此时法正就劝他:许靖是喜欢虚名,人也很浮夸,但是我们刚取的益州,这需要拉拢当地士族的时候,对许靖好,反而对我们非常有利,因为他这人爱好吹嘘自己,反而成为我们的最好的代言人。主公,你要物尽其用。
这段话透露出两个信息,法正也看不上许靖,但是法正很现实,借许靖爱虚名物尽其用。同时可以看出法正和郭嘉和贾诩一样,只要成功可以不计任何方式方法,里子比面子更重要,这完全是刘备做不到的,诸葛亮更是不会如此去做,但是他敢这样做。
法正被刘备当哥们,言听计从还有一件事,就是当年法正啥也不说,为刘备挡箭的举动,根据三国志记载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当时刘备也打红了眼,脾气上来了不肯退,看着敌军妃飞箭如雨的下,没人拉的走刘备,此时法正啥也不说,走到刘备身前去保护刘备,刘备可就心痛了,赶紧让他走开,可是法正:你亲自在前,何况我?刘备这时知道法正想干啥,也醒了过来,连忙带着法正就撤退了。
法正和刘备的投缘,其原因是两人的出生和骨子里,有些游侠的心情。两人都是一个爱憎分明又冲动和任性的人。
法正可以说是刘备的福星也是他的谋臣,法正和刘备结合让三国产生了一股新的力量,刘备强大战斗力终于在法正和诸葛亮的梳理指挥下释放了出来,此时的蜀汉可谓是巅峰时刻,武有五虎将,文有诸葛亮和法正,地盘有荆州和益州还有汉中,可以说在努力一把,非常有机会定都关中,在窥视中原,复兴汉室。
可是法正却刘备自称汉中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法正的早逝,可说是刘备一生的沉痛。这时到达人生巅峰的刘备,本没想到自己在三年后,接连遭受打击,法正去世后一年,关羽败走麦城,其后刘备举蜀国精锐发动了夷陵之战,此战后五虎将,只剩两人,而谋臣只有诸葛亮。
三年的时间刘备由巅峰接连失败,最后走向了人生终点,这三年诸葛亮是一直陪伴着他,给他建议和劝解,可诸葛亮在三年内,无论是关羽的荆州,还是刘备在益州都都毫无建树,反而是蜀汉一败再败,这不得不说,他和法正的差距是的确存在的。
不过法正和诸葛亮两人虽然都是军师,但是两人的关系却很要好,
诸葛亮是要给铁面无私,立法严峻的人,法正有异议,但是法正依然尊重诸葛亮!
其次法正睚眦必报,有人找诸葛亮去说他,诸葛亮却很艺术的拒绝了,因为他知道法正就刘备的一个宝贝,没必要为那些小事两人出现了矛盾。
最后,刘备征吴,诸葛亮怎么劝都没办法,后来说如果法正活着,一定能劝阻刘备。
如果法正还在,刘备这三年内的计划,可能不是这样走了,更有可能的是法正和刘备全力进军关中,也不会有后来关羽需要出击,让荆州空虚,给孙吴捡了篓子,更不会有夷陵之败,因为法正本来技术关中人,并且世家在长安,对于家乡很了解,同时在长安又很多自己人,这些的条件,足够曹操吃一壶的,很难说刘备是否能够夺的关中,重振家业,而法正也算是衣锦还乡了。毕竟如果不是夷陵之战,蜀汉保留了实力和精锐大军,曹丕的能力,刘备也说过:“亮才十倍于丕”,所以蜀汉在这个机会中,联合孙权成就霸业,是非常还有可能的!
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什么意思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不知此说有何依据?法正确有军事才能,善于谋划,但说他能力高到“恐怖”的程度,甚至能改写三国历史,却有拔高、夸张之嫌。
史载: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以东)人,建安初年入蜀依附刘璋。法正祖籍关中扶风,和孟达同乡。法正有抱负,且才智过人,入益州后却不被刘璋重用,只被封了个校尉的小官职。后来,他和别驾张松合谋勾引刘备入蜀有功,先是被刘拜为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后来又攫升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他在刘备麾下升迁极快,好比坐火箭的速度升上来的,几可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地位还略高于诸葛亮。
说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要高于诸葛亮,何以见得呢?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法正被刘备任为蜀郡太守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大意是(蜀郡太守)法正既是拱卫成都的卫戍司令,又是蜀军的总参谋长。在蜀汉立国初期,法正才是“谋主(参谋总长)”,是不是比军师将军诸葛亮地位还高呢?
法正若是没两把刷子,刘备能那么倚重他吗?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从后来诸葛亮的一句话中就能看出。话说关羽丢失荆州,兵败身亡后,刘备执意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诸葛亮、赵云等苦谏无效。刘备夷陵惨败后,诸葛亮喟叹道:“若法孝直在,必能阻吾主东征” 。意思是若法正在,一定能劝阻住刘备倾国东伐孙吴。那么,就不会造成如此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了。
鞍前马后追随刘备多年、被刘形容为“如鱼得水”的老臣诸葛亮都劝不住的事,法正居然能劝阻成,足见刘备对法正的重视与信任。
那么,法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真的是足智多谋的奇才吗?其本事真的比诸葛亮还强吗?
论人品,法正远不如诸葛亮,背叛旧主刘璋 、“引狼入室”之事暂且不提,仅他在益州官场上的口碑就不咋的。《三国志》载:法正在益州牧刘璋手下做校尉时,“为其州邑俱侨客所谤无行”。也就是说法正品行不端 ,为益州人所诟病。
而且从其后发生的事看,他的人品确实不好。他背叛刘璋、投靠刘备后,被任为蜀郡太守,期间“为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如此看来,此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会对以前得罪过自己的人展开报复,由于大家曾蔑视他,他就为过去小小的私怨,哪怕是一餐饭之类的琐碎之事都要进行报复,为此曾经杀过几个“中伤”过他、与他有矛盾的人,可谓草菅人命。
论治国方略,他比诸葛亮更是差之千里。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针对刘璋统治期间法度废弛、民风散漫的弊端,采取了严厉的改进措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律令,以动员全蜀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曹魏。可法正却在朝堂上公然表示反对,还以汉高祖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 的宽松法度为例,反对诸葛亮拟定的从严治国方策。
诸葛亮只好耐心地解释道,汉高祖之所以用宽松之法是因为秦法过于严酷,用宽代严,以赢得关中老秦人之心。而西蜀草创之初,百废待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法令不明,法度过宽,国家缺乏控制力,在外有强敌的战争环境中无法迅速提升国力。诸葛亮苦口婆心,好不容易才说服了法正。
既然法正是一个德才均不拔尖的人物,以知人善任出名的刘备为何对他青睐有加并言听计从的呢?
话说刘备在荆州时,北面曹操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东边的孙权更是无日不觊觎荆州,威胁亦甚大,可谓两面受敌,如坐针毡。如果没有法正、张松将他引入西川,他怎会击败刘章、袭夺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所以有人向诸葛亮反映法正滥杀无辜时,诸葛亮碍于刘备的面子,无奈地表示自己不好严惩他。
诸葛亮一语道破天机,法正是刘备袭取益州的大功之臣,所以屡获重用,刘备为争取益州本土人士的支持,笼络人心,甚至对他的不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有时竟公然纵容他。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建议刘备夺取汉中,他对刘说:“曹操所置汉中守将(夏侯渊、张郃等人的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克之”。然后以汉中为据点,屯兵屯粮,等待时机,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不可失也”。客观地说,在攻取汉中这件事上,法正确实极具战略眼光,他剖析的取汉中上、中、下三策,可谓英明透彻,深为刘备赞许。于是开始筹划出兵之事。
据记载,诸葛亮对法正过人的“智术”也常啧啧称奇。通过法正的深入分析,诸葛亮意识到必须尽快攻夺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拱卫西川的一道天然防线,而且关系到北伐曹魏的根本战略问题。
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亲率大军攻汉中,赵云、黄忠、魏延等随征,拜法正为军师,参谋军机。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征兵支前及粮草物资的后勤保障。
刘备之所以能击退曹操,夺取汉中,法正功不可没。譬如定军山一战,刘备用法正“以逸待劳”之策,据险不战。待曹魏猛将夏侯渊求战不得,曹军将士倦怠疏忽之时,法正说:“可击矣”!刘备立刻命宿将黄忠“乘高鼓噪”俯冲而下,黄忠一马当先,呼啸着冲入敌阵,夏侯渊猝不及防,措手不及,被黄忠手起刀落,斩于马下。这一战,刘备不仅占领了汉中门户定军山,还阵斩曹军主将夏侯渊和曹操委任的益州刺史赵颙。
法正的军事谋略水准确实不俗,论以奇用兵,他或许还稍强于诸葛亮,但论整体水平,他和魏延在一个档次,和诸葛亮、庞统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纯属悖论。
刘备重用法正,其实还另有一层深意纵览三国历史,你会发现刘备在用人上确实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这也是他区别于曹操、孙权等政治人物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他首创的“双军师制”。比如他在荆州依附刘表时,任命徐庶、诸葛亮为左右军师,在荆州中后期,他又用诸葛亮和庞统为军师,蜀汉立国前后,他又故技重施,再立法正和诸葛亮为左右军师。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起相互牵制、掣肘作用,以免诸葛亮一人专权,尾大不掉。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举例:刘备惨败夷陵、白帝城托孤时,将辅佐刘禅的重任托付给了诸葛亮,同时却 将军权交给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所以史书评价道:“盖先主之疑(诸葛亮),终身而不释 ”。
那么,刘备为何不选别人,却偏偏看中人品很次的法正呢?这要从他入主西川后的形势来做分析。
彼时,刘备靠卑劣手段谋夺了刘璋的地盘与家业,得手后开始大规模清洗刘璋旧部,外来的荆州势力与西蜀本土势力矛盾激化,有引发内乱的苗头,。为缓和矛盾,刘备亟需在朝堂上树立一个重用西川本地人的典范,以笼络本土人士之心。法正虽是东州人士,但在西川日久,也算地道的本土派,他虽有一定才能,但人品不佳,与同僚关系不睦,没有人缘,这样的人若获重用,只能紧跟自己,死抱自己的大腿,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所以法正成了刘备极力栽培、重用的本土派代表人物。
尚书令位高权重,级别不低,但仍在丞相之下,刘备为了达到制约诸葛亮的目的,努力给法正创造建功立业的机会,以帮助他树立威望,弥补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差距,最终凌驾于诸葛之上。
法正的军事才能确实很出众,但也没到能灭掉曹魏、东吴、统一三国的地步。虽然蜀汉建立后他很快就病死了,但假若他不死,因先天不足,僻处西南一隅的蜀汉也无法击灭魏、吴,统一天下 。法正不是造时势的英雄,更无法改变历史走向。
【插图源自网络】
四,法正不死会是丞相吗
正史中,法正被评价为刘备的“谋主”,而诸葛亮被评价为刘备的肱股之臣,也就是说,在正史中,实际上诸葛亮最开始其实是负责统领政务的,而法正则是负责为刘备出谋划策的!这似乎和我们印象中的三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都认为,蜀汉最厉害的谋士是诸葛亮,对法正印象并不是很了解,实际上,这就是《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的误解。刘备时期,真正的谋主是法正,是他为刘备出谋划策,打赢一次又一次的大战,奠定了蜀汉基业,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一点也不为过!
法正出身于名士家庭,他的祖父是名士法真,这就注定法正家庭教育极好,法正本人的素质极高。建安初年,由于闹饥荒,法正便同好友孟达一起投奔了益州刘璋,可惜的是,法正虽有一身才华,却并没有受到刘璋的重用,干了很久,才被升为新都县令。法正是一个大才,区区县令之职肯定是满足不了他的,根本无法让他施展才华,与此同时,法正和其他人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受到州邑中的人诽谤,这让法正非常苦恼。法正熬了这么久,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身边都是些关系不好之人,可想而知他的工作环境非常不好,于是他对刘璋的怨言越来越多,最终怨气积攒到了一定的程度,法正决定另谋出路了。
另投新主在张松的举荐下,刘璋派法正出使刘备,而在刘备这里,法正享受到了非常高规格的礼遇,加上刘备本身也是天下枭雄,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所以法正回到益州后,与张松密谋,拥戴刘备为主。
三年后,曹操兵出汉中,准备讨伐张鲁,刘璋害怕曹操击败汉中张鲁后,会进一步攻打益州,于是在张松的建议下,邀请刘备前来益州相助,名为抵抗张鲁,实为防备曹操。而这一次,被派去的使者又是法正!等待了三年的法正,这一次直接对刘备开诚布公,劝刘备借此机会攻占益州,而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本来就需要占荆州,夺益州,以成基业,所以刘备欣然答应了法正的请求,并收服了法正。自此,法正成为了刘备手下谋士,跟随刘备踏上了进攻益州的征程!
要说蜀汉之中,谁的地位升得最快,除了诸葛亮,另一个人就是法正了!
刘备受邀进军益州后,张松暗助刘备之事泄露,遭到诛杀。现在事情曝光,刘备的老好人形象彻底坏了,他被逼无奈,只能发兵进攻刘璋。刘璋手下谋士认为刘备军事能力很强,军队素质高,蜀军不一定能够挡住,所以劝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拖垮刘备。实际上这一招是非常狠辣有效的,刘备远道而来,后勤不足,求的就是速战,真要是坚壁清野,刘备不能从攻下的城池得到补给,那军队必会大乱。这也是刘备最担心的一点,不过法正直接建议,完全不用担心这些,照常进攻就行了,法正认为刘璋暗弱,且爱惜百姓,并不会采用这种策略的。事情果然如法正所料,刘璋并没有选择坚壁清野,最终被刘备击败。
而在击败刘璋后,为了安抚益州的豪门大族,有人建议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壹之妹吴氏,不过刘备因为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和自己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所以拉不下那个脸,毕竟刘备一向以仁义自居,这不符合他的人设。结果法正出马了,直接对刘备晓以厉害,分析了娶下吴氏的好处与坏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刘备迎娶了吴氏,安定了益州豪族。
安定好一切之后,肯定就是论功行赏了,从这次论功行赏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法正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刘备对功臣封赏的最高规格是这样的:黄金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而得到这个封赏的人只有四人,他们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从这份名单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寻常的地方吧?能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齐名,可见此时的法正地位是有多么的高,大家熟知的马超、黄忠、赵云可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法正在刘备夺取益州的途中,立下大功,深受刘备器重,被刘备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之后,法正还和诸葛亮等人一同编撰了蜀汉的法律《蜀科》,而在完成《蜀科》的制定之后,法正又开始为刘备开疆拓土做出了规划。
《三国志》: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曹操打下汉中后,并没有趁机攻打益州,由此法正判断,曹操内部出现了问题,劝刘备趁此机会夺取汉中。打下汉中后,刘备一方面可以蚕食雍、凉,增加国土人口,一方面可以固守要害,更好地守护益州。事实上,从法正的这项建议来看,他劝刘备进攻汉中,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建议,其战略目的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后期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期间进行北伐,想要进攻雍、凉地区,其实也是法正战略思想的延续。
刘备听从了法正的建议后,率军进攻汉中,不过战役的前一阶段打得并不顺利,张飞、马超均被击败,就算刘备亲自率队,也被夏侯渊死死的挡在的阳平关前,寸步难行。后来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绕过阳平关,转战定军山,逼得夏侯渊和张郃亲自率军前来抵挡。这就是法正调动敌军的本事!原本两军相持,刘备非常被动,结果现在形势转变,夏侯渊这边倒是非常被动了。这种策略刘备本人其实是想不出来的,从夷陵之战就可以看出,他和陆逊相持好几个月,始终调动不起陆逊,改变不了战争的节奏,一直被陆逊给死死的牵制住,最终被陆逊一战而败。
当年的阳平关前,和夷陵之战何其相似?要是按照刘备的那种犟脾气,真在阳平关死战,那估计不用曹操前来,夏侯渊就可以把刘备给摆平了。也幸亏是有法正在身边,最终刘备成功的改变了战争的节奏,让夏侯渊陷入了被动。最终又是法正建议,猛攻张郃这一路军队,逼迫夏侯渊分兵支援,之后再重兵进攻夏侯渊。而夏侯渊这边,还真就中了法正的计谋,不仅分兵给张郃,减少了己方的防守力量,而且还主动现身前线,这可让法正看到了绝佳的机会!于是法正立马命黄忠出马,直接于战场斩杀了夏侯渊,震惊了天下!
夏侯渊是汉中曹军的主帅,也是曹魏的百战名将了,在军队中的威望非常高,有“虎步关右”之称,没想到,这一战竟然被刘备军给直接阵斩了,吓坏了汉中曹军。连主帅都保不住,其他人更是被吓得人人自危,人心惶惶。自此以后,汉中曹军再也足够的战心,不敢主动和刘备军交战,而刘备这边经过定军山之战则奠定了最终取胜的基础。
听闻夏侯渊战死,曹操担心汉中局势,立马命张郃假节,自己更是亲率人马前来汉中救援。面对曹操亲临,法正正确的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建议刘备暂时不要和曹军决战,曹操远道而来,急于速战,刘备应该打乱曹操的节奏。刘备采用了法正的策略,任由曹操挑战,就是不大规模接战,确实达到了不错的效果,由于长期僵持,曹军后勤压力极大,后来又在汉水之战被赵云和黄忠大败,士气非常低落。见此情景,刘备开始了战略大反攻,最终成功击败曹操,逼得曹操只能无奈地退出了汉中。这也是刘备人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中击败曹操!
法正之谋略,在汉中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夏侯渊面对曹操,他利用自己的才智成功的改变了战争的节奏,使刘备成功的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击败夏侯渊和曹操,占领了汉中!而此战之后,刘备更是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以示嘉奖。
英年早逝可惜的是,天要亡蜀汉!汉中之战后的第二年,法正就英年早逝了,年仅四十五岁,如果他多活几年,哪里还会有夷陵大败呢?夷陵之战中,刘备和陆逊的相持,和当初阳平关下,刘备和夏侯渊的相持何其相似?若有法正在,利用吴军内部并不团结的特点,必定能够改变战争的节奏,想出奇谋击败陆逊。而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也曾发出过这么一段感叹,再次证明了法正的能力。
《三国志》: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以法正的聪明才智,军事奇谋,必定可以帮助刘备在战场上大展神威,若法正不死,哪里还会有夷陵之败?若法正在,重新夺回荆州,并非只是空想!毕竟,连曹操这种天下第一的军事人才,都曾被法正击败,之后甚至还感叹道“吾手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若法正在世,东吴必败,哪里还会有三国?所以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并非空穴来风!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云别转》《华阳国志》)
五,法正真的很厉害吗
众所周知,夷陵之战刘备大败,5万身经百战的精锐军队全军覆没,同时刘备此生,包括蜀汉政权再也没有任何能力可以踏上荆州的土地,从此之后,蜀汉势力彻底退入益州那个四周险要、中间是千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直到灭亡。
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制止刘备东征孙权的,就算法正不能制止,如果随刘备东征的话,一定不会大败到这种地步的。诸葛亮如此看重法正,而刘备则更加看重法正。
刘备对法正的看重,如同曹操对郭嘉的看重,郭嘉也许不是曹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欢的谋士,郭嘉善于奇谋,善于人物性格分析,善于把握曹操的心理,法正同样是这样的人,法正给刘备出主意,能出到刘备的心窝里,蜀汉政权谁都劝不动刘备,只有法正能准确地把握刘备的心理,并成功劝说刘备。
刘备
刘备有一次在战争中受挫,导致大发脾气,敌人的箭射来像下雨一样密集,刘备手下很多人都劝刘备暂时先退下,但刘备牛脾气上来了,谁劝也不听,这个时候,法正来了,法正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直接站在刘备前面,为刘备挡箭,这下子,刘备不好意思了,问法正为何不退下?这样会受伤的,但是法正却说:主公都不退,我在这里挡箭又算得了什么呢?结果就是刘备主动撤退。
法正这一招何其高明,明明一句劝说刘备撤退的话都没有,反而让刘备主动撤退,这就是高手,因为法正敏捷地把握住了刘备的心态,刘备只是心急而忘记了个人安危,于是法正先把自己置身危险当中,置身于刘备同样的境界,刘备马上就明白了法正的意思,聪明人之间交流,无需把话说透,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明白,所以法正很深得刘备信任。
法正与张松
再一个,法正给了刘备打胜仗的勇气和信心,刘备一生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尤其是面对曹操本人的时候,刘备是一次也没有胜过,公元200年,刘备背叛曹操杀徐州刺史车胄抢占了徐州,曹操亲自率军东征刘备时,刘备远远看到了曹操的旗帜,直接弃城逃跑,连老婆孩子都不要的那种逃跑,即使在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中,刘备从来没有打赢过曹操,长坂坡之战,刘备再一次被曹操俘虏了两个女儿,连同随刘备一起南逃的十几万百姓。
可以这么说,刘备对曹操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如果是曹操手下的其他将领,换了谁刘备也不怕,但是如果曹操本人亲自前来,刘备就怕得不得了,这是刘备常年征战得出的经验之谈,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负担,但是,在汉中之战,法正帮助刘备打败了强大的曹操,这是刘备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击败了曹操,这在以前,刘备是想也不敢想,现在变成了现实,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法正的辅佐。
刘备与曹操交战
法正为刘备打汉中之战提供了战前、战中、战后一系列的预案和战略,当曹操夺取了张鲁的汉中,却没有乘胜进军攻打益州之时,法正就敏锐地发现了曹操的软肋,他认为曹操有内患,导致不能常年在外打仗或者待得时间太长,而是需要赶回中原,维持政治稳定,所以法正劝弱小的刘备对强大的曹操发动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也是三国时期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却是唯一一场发动者取胜的战役。
法正在汉中之战为刘备提供了奇谋,成功地相助黄忠斩杀了曹操留在汉中的主帅夏侯渊,这是曹操创业以来,死在战场上最高级别的将领,夏侯渊相当于曹操的军区司令,镇守关中及汉中,现在被刘备所斩杀,即使是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改变汉中之战的态势,而法正中其中居首功,这也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的原因。
可惜法正死的太早了,法正死于公元220年,年仅45岁,这一年,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刘备一心一意要发动东征孙权的战争,可惜被陆逊打得大败,如果法正不死,或者不那么早死,晚个十年八年再去世的话,三国局势会如何发展呢?
法正
可以肯定的是:刘备绝不会在夷陵之战失败。刘备一生缺少的就是谋士,称得上真正的谋士,蜀汉政权刘备在世期间只有三个人:诸葛亮、庞统、法正。庞统已经早逝,214年在攻打雒县时战死,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提供足兵足粮,法正就成为刘备后期唯一的谋士,如果夷陵之战法正还活着,也不能改变刘备攻打孙权的决定,而是会跟随刘备东征孙权。
因为攻打孙权是刘备唯一的选择,孙权夺取了刘备的荆州三郡,等于是彻底斩断了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龙脉,刘备如果不夺回荆州,就只能做个偏安一隅的割据小政权了,就算是法正活着,相信他也会支持刘备攻打荆州的,这是正确的决定,唯一不正确的就是刘备发动战争的时间匆忙,以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致命错误。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东征孙权
一、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间错误
东征孙权的战争应该发动,但不应该操之过急,刘备也是无奈,因为年龄大了,在世的时间所剩无几,但是如果法正在,就会给刘备提供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挑拨孙权与曹丕的关系,再趁机攻打东吴,因为孙权即使投靠曹丕也是暂时的,再比如打着攻打曹魏的旗号,突然攻打东吴,或者在国内休养生息一年,做好足够的准备,同时派出大量的间谍在荆州地区活动,毕竟荆州曾经是刘备的地盘差不多十年,先做拉拢当地民心的工作,等到时机成熟再里应外合发动战争。
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了致命错误
刘备在夷陵之战一共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1、放弃水军,上岸扎营。
2、在密林中驻扎。
法正劝刘备做汉中王
第一个错误导致了东吴利用水军运输大量部队到刘备的后方形成包围,这也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全军覆没的原因,如果不被包围,刘备不会遭受这么大的损失,至少可以成建制地后退。
第二个错误导致了陆逊利用刘备军队在密林中扎营而实施火攻的计划,密林中扎营虽然能够避暑,但不能避火啊,这是刘备最在原疏忽,也是刘备失败的原因。
如果法正在,刘备不会犯这两个错误,不仅不会犯,还会将计就计,来一个反包围东吴军队,如果陆逊够聪明的话,双方继续在夷陵对峙,如果陆逊大意的话,夷陵将被刘备军队攻破,只要夷陵一破,南郡就守不住,南郡守不住,孙权吃进去的荆州三郡就得吐出来,那样的话,双方又回到关羽北伐前的荆州现状,但是关羽不在了,蜀汉也失去了一位可以坐镇荆州的大将,如果局势继续发展下去,仍然是三国鼎立的状态,但是对于刘备之后的蜀汉来说,只要把荆州留下,将是曹魏的灾难。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恐怖"?(法正到底有多厉害)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