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这本书我在5年前就读过一遍,那时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有道理,但好像对我用处不大。
再加上这本书讲述纯学术理论,用的案例有很少,读起来整体感觉枯燥晦涩。读完也记不住里面的很多道理。
但是我最近研究‘一亿玉碎’问题时,对日本国民这种集体性自杀式做法有了疑惑。在我研读日本的相关资料时,隐约能感觉到群众心理的变化在其中起着历史决定作用。
这时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乌合之众》,等我把这本书再次捡起的时候,一切都豁然开朗。
当我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再去看这本书的时候,书也没有那么枯燥了,书中的理论和案例也就鲜活起来。
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用三天时间读了两遍,加上五年前的一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才敢写一下简略的书评。
二:本书概况
我读的是中央编译出版社的版本,这本书的整体概况是这样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冯克利
字数:15万字
定价:26元
趣味性:☆
阅读难度:☆☆☆☆☆
理解难度:☆☆☆☆
内容价值:☆☆☆☆☆
书籍影响力:☆☆☆☆☆
解释:
1:趣味性,一颗星。
因为本文是学术著作,作者并没有想从趣味性上吸引读者。所以本书的趣味性并不是很高。
2:阅读难度,五颗星。
本书的阅读难度确实很高。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的好,往往不能很好的读完这本书,很多人看这本书时会打瞌睡。这也是很多人买了这本书之后就在书架上吃灰的原因。
3:理解难度,四颗星。
社会学,大众心理学这些学说本就不是通俗文学,读者对这一类文化接触比较少,理解起来自然就有难度。另外一点就是这本书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距今历史已经很遥远了。如果没有对法国大革命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的话,理解起来还是很费力的。
4:内容价值,五颗星。
这本书的难度这么高,为什么又要推荐这本书?实在是因为这本书内涵价值太高了。理解了这本书,就能够理解人类历史上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比如说,为什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能够迅速席卷全国?为什么要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军能够迅速扩军百万?为什么叫嚣“一亿玉碎”的日本法西斯能够让全国人民甘心为他们陪葬?为什么我们在前些年反日游行时会打砸日系车打砸日系车主?......
如果你对这些群体性行为感到疑惑,在你读完这本书后都会迎刃而解。
5:书籍影响力,五颗星。
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解决了从猴子到人类的生物学问题。进化论在近几百年不断的发展,导致人类在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发展到比较精密的地步。
那么,勒庞的《乌合之众》就是解决的从智人到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乌合之众》的诞生宣告了群体心理学这一学科的诞生。从1895年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群体心里学经过历代科学家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影响人类自身了。
三:作者概况
古斯塔夫.勒庞,生于1841年,死于1931年。
勒庞是医学博士出身,所以他的书中能看到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医学是他们那个年代中在科学领域中进步最快的一门科学,所以勒庞也从生理解剖学,人类进化学中受益良多。
当时的法国处于千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所以,勒庞亲眼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他甚至也参与其中,随着当时的热布朗将军的命运而起伏。
我们有句老话叫:“国家不幸诗家幸”。
元末的施耐庵在方国珍手下当过幕僚,有了这种从军的经历,才使得他的《水浒传》写的栩栩如生,成为传世名作。
经历过的法国大革命的勒庞,身处局中,有了一般心理学家不可复制的背景,才能有这种千载难逢的思考机遇,才能写出其他人写不出的作品。
四:出版概况
1894年,勒庞写出《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
1895年,勒庞写出《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
1998年,《社会主义心理学》
1912年,《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
1916年,《战争心理学》
正是勒庞写出了人类社会的实情,所以在法国3次遭禁,7次限级阅读。在解禁之后,仅仅到1921年便已经印到第29版了。
现在《乌合之众》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畅销136个国家。
二,究竟谁是“乌合之众”?勒庞《乌合之众》的诞生与回响
偶然看到了题主的这个问题,恰巧不久前也和一发小聊过这本书,这真的是巧得很。
看了之前各位条友的回答,各有各的观点,真的是各花入各眼,也获益非浅。
这里就不作书评了,聊聊当时我是如何和我的发小展开关于这本书的话题吧。
之所以聊到这个话题,是当时的头条都被一个抽烟的小子(x源)占据了,当时一起聊天的还有几个年轻的朋友,有粉的,自然也就有黑的,好在都不是脑残粉......
不过这些八卦新闻往往都是占据头条首位的,也渐渐被大众所接受,反而是那些非娱乐、正能量的内容慢慢被排斥,即使上了头条,也就瞬间被这些八卦挤走,这已是常态,可悲也无奈!
水军,是头条领域不可或缺其中的,尤其对于那些所谓的明星及他(她)们的工作室。为了上头条,或为了下头条,只有你想不到的手段,没有操作不了的方法。而大众也乐此不疲,甚至出了一档『我和我的经纪人』的综艺,其实对于那位天真女士还是挺佩服的,她就像一个产品经理,由内而外的包装着一个个明星,而明星也按剧本来建立人设......
学以致用
聊到这时,我很自然的就向我的发小推荐了这本由古斯塔夫·勒庞 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因为我的这个发小是作平面设计的,也有自己的工作室,他们在工作中最头疼的是就如何应付那些外行的甲方,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的了解设计项目中涉及内容如何更好的表达,比如为电商平台设计的宣传页,如何能够紧紧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一步步的促使其消费,说白了,就是要琢磨大众的消费心理,而这本书恰恰对此有着深入的分析,当然如何理解,如何在现实中运用,那就是个人的事了。
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自然一本书对于不同人带来的观点有共性,也会有差异性,如果能结合自身,不论是在具体工作中,还是个人意识形态的提升,也就是学以致用,那将是更为有益的。
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回到主题,如何评价这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于心理学并的在行的我不敢妄加评论,只能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那就是探讨的非常透彻,案例有大有小,时间由远及近,且都是值得起推敲的。
阅读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这个浮躁的社会会有一种恍然大明白的认识!!!
Ps.写到这里,不禁想到这两天头条上的NBA事件引发的各种评论,看到各国媒体、网友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态度,这何尝又不是一个大众心理研究的案例呢!
三,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2.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3.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4.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5.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6.所谓的信仰,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7.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8.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的真理。
9.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10.数量,即是正义。
11.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12.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13.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因此可以说,愿望受阻的群体所形成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这种激愤状态。
14.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
15.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比作波浪,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那些乱象在洋面上的表象。
16.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17.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18.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19.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只是人类思想无形的变化造成的有形的后果而已。
20.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则不具备。
21.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
22.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23.群体总是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善行感动!在他们看来,仁慈善良只不过是软弱可欺的代名词。
24.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25.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26.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27.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
28.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29.但凡能够成就大业的领袖人物,他重要的品质不是博学多识,而是必须具备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这是一种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
30.文明向来只由少数知识贵族阶级而非群体来创造。
31.身为一位领袖,如果想要让自己创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条站住脚,就必须成功地激起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
32.结群后,由于人多势众,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
33.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34.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也许还是会愿意接受传统教育当中所有的弊端,因为尽管它只会培养一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心怀不满的人,但起码,对冗繁知识的肤浅掌握,对成堆教科书的完美背诵,或许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实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吗?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些都不是书本所能够给予的。书本是可供查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这些冗长的词条都装在脑子里,那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35.文明赖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时,它的最终瓦解总是由无意识且野蛮的群体来完成的。
36.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37.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他们如此甘愿听从别人的意志,以至于只要有人自称是它们的主人,他们就会本能地听命于他。
38.尽管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做到了或者几乎做到了,到一个月以后他们却不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无法再次通过考试。他们脑中不断丢失大量过于沉重的知识,而且没有新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思想活力开始衰退,促进成长的才能渐渐干涸,这时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诞生了,但此时的他早已疲惫不堪。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种循环,并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他将自己封闭在狭隘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仅此而已。他们最终变为了平庸之辈。
39.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40.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也都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通过与它作对而进行统治。要想掌握这种本领,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
41.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42.人们经常说起那家大众剧院,它只演令人压抑的戏剧,散场后,必须保护扮演叛徒的演员,免得他遭到观众的暴打。他所犯的罪行,当然是想象出来的,引起了群众的巨大愤怒。我觉得这是群体精神状态最显著的表现之一,这清楚地说明,要给他们什么暗示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假与真几乎同样奏效。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真假不分的倾向。
43.各种制度并没有固定的优点,就它们本身而言,它们无所谓好坏。因为在特定的时刻对一个民族有益的制度,对另一个民族也许是极为有害的 。
44.群体也许永远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强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绝对服从本能的生物,其行为会复杂得让我们不敢相信。理智是人类新近才有的东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无意识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无意识现在仍作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45.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不会记得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人是谁,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疑,广告能有令人吃惊的威力,这就是原因 。
46.教育既不会让人更道德,同样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将他的本能改变 ,也不能将他天生的热情改变,而且有在进行不良引导后,它的害处远大于好处。
47.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或者道德上。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责任,群体就是道德,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
48.名望的产生与若干因素有关,而成功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49.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50.民众的想象力是政客的权力基础。
51.在决定人们历史地位上起着更大作用的,不是他们的“真实”面目,而是后人对他们的认识和感受。
52.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
54.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55.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56.偶像崇拜的五大标识:
第一,偶像总是凌驾于信徒,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一点有着决定性地作用。
第二,信徒总是盲目服从偶像的命令。
第三,信徒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偶像规定的信条进行讨论。
第四,信徒有着狂热的愿望,希望把偶像的信条广加传播。
第五,信徒倾向于把不接受它们的任何人视为仇敌。
当群体符合第一条,其形式就等同于宗教,而这种情感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对群体来说,也许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57.群众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
58.所以不要轻易地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这样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即使你以为自己只不过是随声附和了一下而已,实际上你已经成了帮凶。
59.群体的夸张倾向只作用于感情,对智力不起任何作用。
60.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
四,乌合之众 勒庞
“乌合之众”带有明显的西方认识局部地历史观念,根本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化的认识历史之“大局”意识,是西方“民族冲突论”或“文明冲突论”的组成部分,分析民族关系带有“偏激”地过度解读,对于“群体性事件”带有主观地意识形态之西方泛主义式的理解范畴,对于历史转折事件的启发意义或历史教训的“解释”过多地强调,反而成了“经验主义”的模块化理解。
“乌合之众”只是分析了形成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只能属于心理学的参考范围,不具有“大历史”的现实演义或影响程度,只是符合历史某个阶段的历史之“局部概况”,也只符合短时间的历史事件之分析状况,没有提出解决“民族冲突”的良药,还是属于西方“种族主义”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今的国际格局之理论指导的思想工具只能是具有象征性的文本演义。
“乌合之众”所能参考的历史依据是“法国大革命”,它的历史观念还是站在了西方政治术语之中,还是以政治派别与权力斗争相结合的“老套路”,也是直接导致该书作者领导下的政治政党之影响程度大打折扣,只能吸引到部分的机会主义心态之世界观。
五,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首先,是对性别的偏见。
勒庞经常在书中来一句:“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与此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出现频率极高。虽然我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表示理解,即妇女与儿童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但是我认为,勒庞把性别因素不加辨别,就当做原因的做法,是一种对女性和儿童的偏见。
然后,是论证形式。
勒庞大量地运用错误的演绎论证,论据不完全或者只选出了支持自己论点的归纳论证。并且,在书中,有大量这样的段落句子:“又比如说在亚洲一些野蛮人的部落中流传着这样的风俗;当他们将骁勇善战的对手击败后,往往会吃下这个人的心脏,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的全部力量和勇气。”勒庞把各式各样的流言传奇故事,用具有主观偏见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出来,用以佐证他的观点。虽然我可以理解由于这本书并非科学著作,没有数据支持,严重缺乏定量分析,只能使用案例分析和全球抽样,为了吸引读者阅读而牺牲部分逻辑性。但是这种把论点建立在流言传奇故事上的做法还是觉得不太可信。
最后,是民族偏见。
勒庞将群体所能达到的理性和其“民族禀赋”直接关联起来。比如说英美所属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身上流淌着更多的理性的基因,并且说明这是他们民主制度所以成功的前提。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就得出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比拉丁民族更严谨理性的结论,这个不仅指了文化差别,还包含了人种即基因的歧视。
赞同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如何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这篇文章)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