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出自哪里?

扣扣游

2024-02-17 04:26

332次查看

成王败寇出自哪里?

一,成王败寇出自哪里?

成王败寇是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用以形容胜利者可称之为成王,败者则被视为败寇。这句名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则故事:

公元前685年,齐国内部发生了一次政治权力的斗争,结果导致国家陷入了内战。在这场内战中,齐国的两位将领——鲍叔牙和管仲——代表了国内两派势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精于运筹帷幄的管仲成功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鲍叔牙一方。在战争结束后,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实际掌权者,备受人们尊崇,被誉为“成王败寇”。

这句名言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具有引申意义。不仅仅用于形容战争胜负,还可以用于形容各种竞争和比赛中的胜负关系,强调胜利者的优越性和地位。

1. 成王败寇出自《战国策》。
2.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书,其中成王败寇是其中一个常用的词语,意为成功者为王,失败者为寇。
3. 成王败寇这个词语在现代社会也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只有成功者才能获得胜利,失败者则会被淘汰。

成王败寇出自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成王败寇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

"成王败寇"出自中国古代的《左传》,本意是说王或者败,一方取胜,一方失败。
后来也可以表示成功或失败的两种极端情况。

成王败寇出自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诗:“成王败寇漫相呼,直笔何人纵董狐。”

汉语汉字

“寇”,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kòu,最早见于甲骨文时代。“寇”的基本含义为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如盗寇、贼寇;引申含义为侵略者来侵犯,如寇边。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成王败寇出自哪里?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游戏资讯

最新资讯

扣扣游手游平台

Android下载

推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