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战日本一个军由几个师团组成?
军史爱好者若想专业的了解这一问题,不妨先来看一组准确的兵力数据 ,1941年12月,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军司令官军衔基本为中将)为配合华南日军第23军入侵香港,拟定发起第三次进攻长沙的战役,略过对面的薛岳正在三湘大地部署“天炉战法”不提,单看阿南第11军此时所拥有的师团番号及兵力数量。
(阿南惟畿剧照)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大本营已开始着手对侵华日军的各师团进行结构性调整,即将原辖四个联队的甲种师团全部调出一个联队,从而变成“三单位制”,抽出的联队用以充实二流师团或组建新师团,因此第11军的各师团手忙脚乱改制中,只有驻扎宜昌的第13师团还未开始进行,战役发起前各师团兵力明细如下。
甲种师团四个,分别为丰岛房太郎第3师团(20171人)、北野宪造第4师团(12377人)、神田正种第6师团(20177人)、内山英太郎第13师团(26214人);乙种师团三个,分别是第34师团(14242人)、第39师团(13957人)和第40师团(14260人),也就是说,第11军这一时期拥有七个师团。
(冈村宁次剧照)
该军同时还下辖独立混成第14、第18、第20旅团及若干独立守备队,总兵力20多万人,因为第11军是日寇在华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也是重要战略方向上的重兵集团。
那么,在1938年6月这个第11军刚刚组建时下辖几个师团呢?由首任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下的作战序列是第6、第9、第101、第106共四个师团(另有个臭名昭著的波田支队);而到了1944年夏季的“长衡会战”时期,日军大本营给华中鬼子大量增兵,横山勇第11军的师团数量达到十个,尚不计独混旅团和野战补充队。
(园部和一郎剧照)
所以,关于日寇“军”级建制(美军称其为集团军)的师团数量,结论是非常明显的:它没有准确规定的下辖师团数量,而完全是根据作战任务和控制区域进行具体设置及调整的,既然无一定之规,那么只能粗略定义为两个以上、十个以下。
比如阿南惟畿任内的同一时期,日寇“华北方面军”驻山西的第1军,也就是“李云龙”等八路军部队面对的主要敌人,由司令官为岩松义雄中将指挥的作战序列是:第41、第62、第69、第114共四个师团,以及若干独混旅团,显然该军的师团数和兵力都略逊第11军一筹。
(神田正种和丰岛剧照)
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寇驻东北的“关东军”,在1942年10月升格为“总军”级别之前,虽然没有数字番号,但仍然是个军级单位。根据资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关东军只下辖四个师团、两个独混旅团、两个骑兵旅团,而并非后来下辖24个师团85万人的庞然大物。
另有长期盘踞在我国内蒙地区的日寇“驻蒙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兵力最多时也只辖有一个乙种师团和一个战车师团,因为该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有限(傅作义35军)。
所以,硬性给二战日寇的“军”定出编制师团数,是有悖于军事历史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以及本土共组建了二十个数字序列的“军”,加上关东军(1942年之前)、驻蒙军和机甲军,共出现过二十三个军级番号,而组建的师团数量却多达上百个,仅侵略过中国土地的即达105个,也由此可见,各军所辖的师团数肯定是不一致、不固定的。
(稻叶四郎剧照)
二,二战日本一个军有多少人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按照一般情况下的理解,部队的编制是按照三三制的计算,所以一个军下辖也就三个师而已。
三三制的编制,最早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当时的苏联,都把之前编制取消,全部采用了三三制的编制。
这种编制从班级作战单位开始,每三个作战单位组成一个上级作战单位,以此类推。
当年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二二制和三三制混合使用(作战区域一般都是三三制)。
所以,一般情况下,军这一级的作战单位,人数编制差不多都是固定的,就算是人数不足,那也是缺员造成的结果。
但日本部队里的编制,如果一个军,按照正常的军来计算的话,那绝对会撞墙上的,直接就弄晕了。
日本的军属于战役级的作战单位,是随同任务的大小和难易进行临时拼凑或者拆解使用的。
所以日本的军基本上就没有固定的数量,也就是说日本的军和一般国家的编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说呢?日本的改革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在这一时期,日本一切都向着西方学习。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想要和之前的日本脱钩。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为了打断,过去日本固有的阶级,将权力收归到日本天皇的手里。
尤其是军队的改革,在当时的日本算是非常的急迫。
因为当时的日本,军队中军官的体系都是承袭过去武士统领军队的惯例。
那么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日本不仅组建了军事学校,日本陆军幼年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
这一系列成套的培养,新的军队官员,用于取代旧有的军队官员体系。
不仅如此,军队的编制,日军也开始向着西方学习。
学习谁呢?学习的是旧德国陆军的编制。
因为在当时的西方,德国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厉害的,按照当时日本的想法,要学就学最厉害的国家。
那么旧的德国陆军编制,他的来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步兵编制,这种编制又是参考更早的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凯撒军团一个方阵的步兵编制,两个百人队可以组成一个分队。
每一个百人队对应一个旧德军编制的排,这一个排就相当于一个凯撒军团步兵方阵一条边的所属人数。
一个分队就对应的是一个连。
再往上,就是三个分队组成一个大队,这个大队就相当于一个营,反过来就对应一个凯撒军团的步兵方阵人数。
五个大队的人数就是旧德军的一个团,对应凯撒军团的一个军团。
那么一个罗马人军团加上一个盟邦人组成的军团,这就是一个联合军团,对应旧德军的一个旅。
两个联合军团,被叫做执政官军团,对应的旧德军的一个师。
所以旧的德军编制差不多都是按照二二制执行的,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那么这一套就被当时的日军学习了过去,当然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又稍加改进了一些,所以显得和这一套体制又有了一些不同。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当时世界各国为什么会抛弃之前的编制,使用了新的编制。
怎么说呢?军队的编制,其实就是为战争服务的。
过去的战争是冷兵器的战争,人数是作战的一个最基本需求,人数太少干不了任何事情,其实到了后来热兵器出现的前期也是如此,毕竟刚出现的热兵器,就没有什么精度可言,完全依赖数量来提升准确率的。
后来热兵器的成长速度太快了,过去的一套东西没有用了,各个国家的军队就开始尝试对军队编制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是至下而上的,从基层开始,都在计算多少人员可以组成一个最小的作战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班就开始出现了。
那么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实践,这种改革也摸到了门槛。
于是全新的编制就出现了,从班,到排,再到连,最后到军,基本上都是按照三三制的结构,进行编制的。
而日军学习了旧的德军编制,再加上他们没有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学习过去,再加以改进的编制,日本就没有再做更改。
其实日本的军队编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做更改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日本是将中国作为他的一个要征服的目标。
而当时的中国,使用的编制就是旧德军的编制。
后来之所以改变,是在国民党时期,国民党对于军队编制的改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前后经历了多次的改革。
这种改革其实更多的原因是,国民党想要借助改革军队的编制,拿捏其他国民党派系的军队,消减他们的实力。
所以进入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编制和其他国家的编制都是三三制的,当然 之所以出现一个军,人数不符合编制人数的现象,那是因为缺员造成的。
那么日军保留旧有的编制,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事上的战术需要。这一点其实从日军编制的名称就能看出来,他们从上到下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不然也不会叫什么小队,大队,中队,旅团,师团了。
日军的每一层作战单位,都要比一般国家的作战单位要大。
那么日本的这些编制又是怎么改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的火力还是相当突出。
两次世界大战,美军都是在最后的那一刻参战的,所以当时世界各国的热武器都发展得相当不错。
美军的火力相当突出的条件,后勤必须跟上去,不然火力都打出去了,后期补充补不上可不行。
所以在当时美军的工兵和后勤补给人员,在美军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也就让美军的部队人数比同一级其他国家的部队人数要多出很多。
比如当时德军的编制,一个师有一万三千人,而美军却有着两万八千人的数量。
所以日军在看到这一对比之后,他们的部队编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美军的编制模式。
经过这两次的学习,日军就走了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编制的道路。
比如日军的一个最小的作战单位——分队(相当于其他国家一个班),一个分队十三个人,而德军在二战时期一个班才十个人。(注:到二战后期,德军由于人员不足的问题,一个班有时候会是五到八个人)
而美军一个班的人数多一点,也才十二个人而已。
所以相对来说,日军最小的作战单位,要比其他国家的班级人数要多。
不要小看,就多这么一到三个人。
老话说得好,积少成多。
到了小队,也就是排级作战单位的时候,日军全小队就有六十二个人,而德军的编制是五十一人。
日军中队,配上十九个人的中队部,就有了一百八十一人了。
一般的国家,中队对应的连级单位,也就一百二十个人左右,所以日军从这一级就能看出来,作战人数开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人数了。
到了大队一级的时候,日军的人数已经有了一千一百人。
对应其他国家的编制是营级作战单位,别的国家在这一级上也就五百人左右。
所以日军大队这一级的人数,和一般国家的团级人数差不多了。
在往上,日军的作战单位就变成了联队,一个联队通常有三千八百人。
而一般国家对应的团,人数也就在一千五百人左右。
所以日军一个联队,这就相当于其他国家两个半团的兵力了。
也就是说战场上,要是真的按照一般国家的编制来看日军的人数,绝对有巨大的欺骗性。
这也是为什么,日军的编制和其他国家的编制连名字都不一样的原因。
所以日军到了师团这一级别的时候,已经是日军最大的作战单位了,这一点和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最大的作战单位是军。
这么一比,就差了一个级别。
所以日军的军就不能拿出来和其他国家军的编制做对比来看,没有可比性。
日军的军,基本上是投入战役中使用的。
因为战役的大小,难易的不同,军的这一编制,就会有大小的区分。
甚至是同一个军,在参与到不同的作战时,下辖的编制也会有大小的区分。
举例说明。比如日军的第十一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多次变动。
之所以拿这个第十一军做说明,是因为这个军的司令官,耳熟能详,叫岗村宁次。
在1938年的六月份,日本就开始着手组建第十一军。
一开始人员也不多,包括第六师团,第一零一师团,第一零六师团,再加一个波田支队。
波田支队说是支队,其实相当于半个师团,差不多有一万四千人(日军丙种师团一万五千五百人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都在两万以上),部队的军官都是日本人,这个部队的番号前后有很多称呼,什么重藤支队,波田支队,饭田支队,第四十八师团等等。
第十一军除了上述四支部队,还有地炮,高炮,机枪大队等等一系列的支援兵力。
所以开始之初第十一军的兵力是强于四个师团的兵力的。
到了武汉会战以后,第十一军的兵力又开始扩大,下辖部队直接攀升到了七个师团,包括第三师团,第六师团,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零一师团,第一零六师团。
那么在这个期间,这个第十一军下辖的部队编制,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的。
在1939年的七月份,日本将第九师团和第十六师团给调回了日本。
随后日军又给第十一军进行了补充,将混成独立第十四旅团,第三十三师团和第三十四师团划给了第十一军。
这个第十一军最强的时候,兵力直接达到了二十三万人,当然也有说五十万。
不管怎么说吧,这个第十一军虽然番号没有变,但他下辖的部队人数,根据作战需要,是在不断地调整中的。
要知道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日军加上他们国内的一些兵力,总兵力才四十多万人而已。
当然了后期日本看到了蛇是吞不了大象的,光一个1939年成立的中国派遣军就有了八十五万的兵力。
而中国派遣军下辖五个军,加一个华北方面军,其中五个军中,就有第十一军。
所以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来,日军的军一级作战单位,不仅下辖的部队是不固定的,而且作战人数也在随时地做着调整。
说道这里,再来做个对比,当时国民党按照满员编制来算,一个师差不多有一万人左右,三三制编制,所以一个军也就三万人左右。
而三万人一个军的编制,这还是国民党中的中央军才有的待遇,毕竟当时国民党的军政部,各种补给都是优先补充给中央军的。
其他国民党派系的部队,根本达不到这个数字。
在这里还得说上一句,就算是中央军,在当时不见得就能满员三万人,因为作战条件下,减员也是常有的事,一旦减员补充兵员也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所以有时候账面上看是三万人,下发补给三万发下,实际人数也就两万多人。
如果这么算的话,第十一军最强的时候,光人数就可以抵挡上国民党十个军的人数了。
再加上当时,兵员不论是体格,还是作战技巧日本的兵员都要比国民党兵员高出不少。
十倍于日军的人员数量去打日军,也是很费力的。
所以在看资料的时候,总会看到,日军的一个军战斗力很厉害,一个是兵员的素质好,另一个是日本的军远比国民党的一个军大。
在抗战中,日军兵力最小的军都有七万到八万之间的人数。
这也是为什么,抗战初期,不管是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伤亡率都在20%以上的原因。
当然,随着战争的推进,日军最精锐的部队,被我们打一个少一个,后期补充上来的兵员,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初期的水准。
于是我们的伤亡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达到了5%以下,甚至在1943年的时候,出现了不到2%的伤亡率。
别的不说,抗战初期和日军拼刺刀,往往一战下来,几乎就看不到我们这边能站起来的人。
可到了后期,拼刺刀?双方对拼,冲过去,日军一排人就全部到在地上了,没有一个能爬起来的。
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三,二战期间日本一个师团有多少人
按照日本的军队编制来看,“军”并非一个常备的编制,而是一个临时的编制。日军的常备军就是每个相互独立的精锐师团,只有在战争爆发后,比如说要进行战术或者是战略层面上的突击,举行大规模的战役之时,才会临时抽调几个作战师团组建一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
而在军级别的军事单位上面还有方面军、总军这两个编制,只是这两个编制并不常见。一般来说,日军发动局部突击性战役的时候,所组建的最高等级的作战编组就是军了,不过在日常情况下,师团这一级别才是最大的战术单位。
在欧美国家的军事文献中,一般都把二战时候的日军的“军”翻译成为集团军,因为日军中一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和其他国家的集团军级的作战单位的规格是差不多的。
之前就已经说过了,日军的军级别的作战单位本身没有固定编制,都是在发动大规模的战役的时候临时组建的——比如说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军队集结了第11军,第11军下辖六个主力师团,综合作战兵力高达18万人。
但是在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这支日军使用的番号虽然还是第11军,可是下辖的师团数量却完全不同。
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集结了五个师团,两个独立旅团,作战总兵力大概是12万人;而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本则是集结了四个主力师团和三个独立旅团,总兵力也在12万人左右。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军这个编制其实是有着很大的波动的。不过一般来说,一个军都能够拥有十万以上的兵力,而如果升级成了方面军和总军的编制,作战力量就可能会超过30万。
在二战结束以前,日本陆军作战部队被分为了五个总军,其中有一些我们并不熟悉。那我们现在就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是日本的关东军,而另一个则是日本的中国派遣军,这两个总军级别的作战单位所管辖的日本军队超过了70万。
而日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编组,和它原来的编制传统是有直接关系的,当时日军的师团都是按照明治维新时期设立的镇台改编过来的,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色——比如说日本的第五师团就来自广岛。
所以在全面战争没有爆发的时候,把不同的师团编组成更大规格的军或军级别以上的战术单位,很有可能会衍生一些问题,毕竟不同的日本师团的驻地、征兵地点、作战风格都大不相同,把他们编组到一块,很难不导致军队内斗。日本的海军、陆军,便是由于历史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其实日军的一个师团级别的作战单位,战斗力也已经非常可观了。按照二战时期日本所公布的军队编组常例来看,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日本的师团本身还分有四个不同的编组,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不同等级的师团,它们分别下辖的作战部队分别是28200人、24400人、15500人和11000人。
并且丙种师团以上的作战单位,就已经能够拥有独立的工兵联队、炮兵联队和后勤补给部队,甚至一些最精锐的作战师团,还能得到装甲部队的支援。而由这些不同的师团所组成的军事级别作战单位,战斗力更是惊人,虽然无法和欧美国家的一线作战部队相提并论,但与当时的国军对比,确实拥有着巨大优势。
——总之,我们需要客观地承认,二战时日本的一个军事级别的作战单位,确实比我们同等级的作战单位要强得多。
当时国民党中央军的作战编制最高级别的是总部,总部负责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战略统筹。而在总部之下又设立了不同的战区,战区之下又下辖数个集团军,再往下就是单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了。
但是当时国军的一个集团军,总兵力一般来说也就十万人左右,甚至一些不满编的集团军总兵力都只有五六万人。从整体的作战能力上看,和日本的一个军事级别的作战单位根本就没法比。
不但数量上赶不上日本军队,从武器装备日常训练、后勤补给方面上,也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抗日战争时期基本战损比会有3比1也并不稀奇,毕竟当时日军在综合作战能力上确实比国军的一个集团军要强。
某种程度上来讲,日军的一个军级别编制的作战单位,完全可以跟当时国民党所设立的战区级别的作战单位正面抗衡而不落下风,甚至还能拥有一些优势。
要知道,当时国民政府所设立的战区能够管辖的地方一般都有2到3个省那么大,下辖的兵力超过了20万,有的甚至能达到40万,而能够当上战区总司令的,都已经是国民党的一级上将了。
——但是他们通常需要集中2到3个省的作战兵力,才能和日本的一个军级别的作战单位打一个五五开,甚至有的时候还打不过,这也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两国军队的巨大差距。
四,二战时期日本一个军团多少人
这个看情况的
比如寺内寿一大将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辖第1军和第2军,直辖第5师团(坂垣征四郎)、第109师团、中国驻屯混成第11旅团(铃木重康)、临时航空兵团。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下辖第6、第14、第20师团;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下辖第4、第16、第108师团。这就管辖了8个师团,松井石根大将担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日方称:中支那方面军),将上海派遣军(第3师团、第9师团、第11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第16师团)和新从华中方面军日本本土调来的10月20日刚刚编成的第10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纳入其战斗序列,共计9个师团。梅津美治郎大将担任关东军司令官时,1941年底,有13个师团,1942年10月,编成有14个师团。山田乙三大将担任关东军司令官的1945年5月,关东军有24个师团1939年9月日本大本营组成“中国派遣军”,以西尾寿造大将为总司令,下属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等,共有二十三个师团又十七个旅团,兵力八十五万。
五,二战期间日本一个军有多少人
以下是百度出来的,整个日本军队大约用过60个不同的军序号,而每个时期从属的师团是不一样的。
侵华日军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
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
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根本博中将
参谋长:高桥坦中将
第一军:司令官 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
第十二军:司令官 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第四十三军:司令官 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
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
第六方面军
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
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
第十一军: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
第二十军: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
第六军: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
第十三军: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
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
“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
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二、第十方面军(1944年9月,“台湾军”改称第十方面军)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
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
第三十二军:司令官 牛岛满中将;辖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师团,独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团,第八飞行师团
以上第十方面军共约12.8万人。
三、“中国方面舰队”序列(1945年8月)
长官:福天良三中将
参谋长:左近充尚正少将
第二遣华舰队:长官 藤田类太郎中将
香港、厦门、上海、青岛、长江等特别根据地队
以上“中国方面舰队”共约6.3万人。
四、“关东军”序列
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
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
参谋长:樱井镣三中将
第三军:司令官 村上启作中将;辖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师团,机动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
第五军:司令官 清水规部中将;辖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师团等
方面军直辖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师团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后宫谆大将
参谋长:大坪一马少将
第三十军:司令官 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师团
第四十四军:司令官 本乡义夫中将;辖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师团,独立坦克第九旅团
方面军直辖一0八、一三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团,独立坦克地一旅团
第四军: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将;辖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师团,独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团
第三十四军:司令官 栉渊鍹一中将;辖第五十九、一三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团等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二战日本一个军由几个师团组成?(二战日本一个军是几个师团)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