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
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主曹奂称王,吴主孙皓称侯,蜀后主刘禅称公,这其中当然大有讲究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但曹丕很快就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给他,汉朝就此灭亡,魏国取而代之。
在如何处理刘协这个问题上,曹丕持谨慎态度,毕竟那时候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孙权占据江东,与魏国成鼎足而立之势,虽然实力都逊色于魏国,但威胁还是有的,如果做得太过火,恐怕会不利。
于是,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并且,曹丕还给了刘协一些特权,可以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他甚至许诺刘协,愿意与刘协一起享受天下的好东西。
可以说,曹丕对刘协还是不错的,而刘协最后也得以善终,但曹丕之所以不封刘协为王,则是考虑到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太大,他害怕将来不好控制。
有了刘协的例子在前,我们再来看看曹奂、孙皓和刘禅都得到了什么爵位,其中又有什么讲究。
第一个投降的是蜀后主刘禅,封安乐县公。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那是在263年的时候,魏国权臣司马昭让钟会、邓艾等人率大军伐蜀,邓艾偷袭阴平后直取成都,蜀后主刘禅被迫无奈之下投降。
第二年,刘禅率领家眷及文臣武将来到洛阳,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一万户,并赏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这还没完,刘禅的子孙及其他皇室成员、臣子,被封侯者多达五十多人,可以说是受到极大厚待了。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与汉献帝相比,刘禅在物质待遇上并不比他差,都是公爵,也都食邑万户,差就差在礼制方面,刘协可以不称臣,但刘禅却是妥妥的臣子,但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刘协可是大汉朝的皇帝,跟蜀汉皇帝刘禅是不一样的。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刘禅作为一个投降君主,为何会受到如此厚待,成为待遇很高的公爵?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出于稳定蜀地的考虑。
那时候蜀地刚刚被拿下,还没被消化,而在此之前还发生了姜维、钟会谋反之事,以及平定钟会之乱过程中的大动荡,可见蜀地人心不稳,为了安抚蜀地百姓,司马昭不得不厚待刘禅及蜀汉旧臣,让他们帮助自己达到这个目的。
后来,司马昭还启用了大量蜀汉旧臣,让他们前往蜀地任职,为稳定和发展蜀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给东吴君臣打个样。
蜀汉灭亡之后,作为盟友的东吴只能独立支撑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并不具备立刻攻打东吴的条件,为此司马昭只能现在政治攻势上做一些准备了,比如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就是个很好的做法。
这么做的好处是,会让东吴君臣看到,蜀汉君臣投降魏国后,得到的待遇这么好,那么东吴如果有一天保不住了,也没必要殊死抵抗吧?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司马炎灭东吴的时候,就有大臣劝说孙皓学习刘禅的故事,孙皓便出城投降了,后来还积极协助晋军劝降各地守将,为晋军接管东吴全境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个原因,刘禅的态度比较好。
当初,成都还未被邓艾攻克,很多人不建议刘禅投降,比如说,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请求背水一战,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而远在剑阁的姜维也依然在奋勇作战,在于钟会的对阵中不落下风。
如果刘禅不投降,集合所有力量对抗魏军,不说可以保全蜀汉,起码可以给魏军造成更大的损失,但刘禅没有负隅顽抗,而是果断选择投降邓艾,还下令姜维等人投降,这让就让魏国消灭蜀汉的成本降到最低了。
并且,刘禅投降之后,没有参与钟会、姜维之乱,来到洛阳之后也很老实,这让司马昭感到很满意,于是给他公爵的待遇,给他的子孙、大臣以侯爵待遇,就合情合理了。
第四个原因,刘禅投降导致蜀汉灭亡,让司马氏的威望得到极大提升。
在伐蜀之前,司马昭距离篡魏称帝只差一步之遥了,而他差的这一步,就是用一个巨大的功绩来掩饰住家族的黑料,从而让臣民信服,最好的办法就是灭掉宿敌蜀汉。
而在消灭蜀汉之后,司马氏的声望确实达到顶峰,司马昭为此感到很开心,给予蜀汉君臣以高的待遇,也算是报答了,只不过司马昭命薄,正当他准备篡位的时候,就突然撒手人寰了。
总之,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司马昭给刘禅一个公爵,其他人得到侯爵,是最合适的选择,而刘禅的结局也还不错,一直活到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才去世。
第二个投降的是魏主曹奂,封陈留王。三国中第二个灭亡的是曹魏,曹魏末代皇帝叫曹奂,是曹操之子燕王曹宇的儿子,当初魏帝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的统治,于是密谋发动政变,结果被司马昭察觉,为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曹髦去世后,司马昭便拥立曹奂为帝,当时曹奂是有十四岁,就是个傀儡皇帝,等到他十九岁的时候,司马昭去世了,司马炎继位为晋王。
就在司马炎继位的第三个月,他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曹奂禅位给他,曹魏就此灭亡,晋朝建立。
在如何处置曹奂这个问题上,司马炎有过犹豫,但他最终选择善待曹奂,册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在邺城宫中居住,授予曹奂天子旌旗,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可以说,这一待遇是相当好的了,要知道大汉皇帝刘协也不过是个公爵,曹奂却得到了王爵,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司马氏内部仍由强大的势力是效忠曹魏的,司马炎不得不考虑。
当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政权,他的弟弟司马孚就没有参与其中,后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擅行废立,还弑杀魏帝曹髦,司马孚也没有参与预谋。
等到司马炎准备篡位的时候,司马孚就极力反对,曹奂将要离开京城之时,他又带着一帮人前去送别,并哭着对曹奂说,我到死都是魏国的忠臣。
因为以司马孚为代表的一些司马氏族人,依然对魏国心存感情,所以作为晚辈的司马炎虽然篡位了,但也不得不选择善待曹奂,而封曹奂为王爵,继续享受皇帝的待遇,就是安抚司马孚等人的一个好办法。
再者说,司马炎想要坐稳皇位,就得使司马氏内部保持团结,至少不要出现反对者,尤其是司马孚,他作为功勋重臣,贵为太尉,又在司马氏一族内德高望重,可不是个好惹的角色,司马炎必须重点考虑他的感受。
而在司马炎称帝之后,对司马孚也是极尽拉拢,封他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位为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并且每次见到他,都要对他行跪拜礼,由此可见他的能量有多大。
而司马孚也自始至终都以魏臣自居,对曹奂也是尽力保护,一直到他九十多岁去世为止。
第二,司马氏的江山,是曹魏打下来的,司马炎封曹奂一个王爵,也是应该的。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曹魏是曹操、曹丕和曹叡等数代君王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司马氏却摘了桃子,篡夺了曹魏江山。
于情于理来说,司马炎封曹奂一个王爵,既是为了补偿曹氏一族,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安抚天下臣民,不要让人说司马氏忘恩负义。
第三,曹奂很配合司马氏篡位,司马炎也理应回报他。
曹奂继位之后,深知自己没有半点反抗之力,于是很配合司马昭一步步篡位,册封司马昭为晋公,食邑增加到十个郡,加九锡,并赐司马氏一族没有爵位者以侯爵。
等到司马昭灭了蜀国,曹奂又第一时间晋升他为晋王,封为相国,并做好了随时禅位给他的准备,只不过司马昭命薄,竟然在灭蜀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司马炎继位之后,曹奂知道自己的宿命到来了,于是积极配合,没有给司马炎制造一丁点麻烦, 哪怕司马孚等人依然支持他,他还是果断禅位给司马炎了。
因为曹奂表现良好,给司马炎省了不少心,司马炎对他态度还是不错的,册封他为王爵并继续享受皇帝待遇,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炎册封曹奂为陈留王,对各自都有好处,局势也很快就稳定下来,而曹奂也是历代亡国之君结局最好的一个,一直活到302年58岁的时候才去世,而他的子孙在陈留王这个位置上待了很久,一直到南朝齐时期才灭国,享国214年。
第三个投降的是吴主孙皓,封为归命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东吴,东吴末代皇帝叫孙皓,是武大帝孙权的孙子,吴文帝孙和之子。
孙皓在位时间不算短,蜀国灭亡的第二年继位(264年),一直到280年才在战败后投降晋朝,在位十六年。
280年,孙皓带着家眷、宗室成员及大臣来到洛阳,司马炎亲自接见,被封为归命侯,没有食邑,只得到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我们可以发现,与刘协、刘禅、曹奂的待遇相比,孙皓的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差了,不但爵位要低一到两个等级,而且物质待遇也少得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孙皓得到这么低的待遇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孙皓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孙皓投降的时候,蜀汉和曹魏早就灭亡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必要再做样子给别人看,孙皓可以说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等于是养了个闲人,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尤其是,晋朝五路大军伐吴的时候,吴国军队虽然根本不是对手,但孙皓依然进行了顽强抵抗,晋军因此多损失了不少人马,一直到他退无可退了,这才听从臣子的建议,效仿刘禅的故事投降晋军。
也就是说,孙皓不但起不到给他人做表率的作用,还在态度上还有所迟疑,这一点司马炎就不得不考量一下了,封孙皓为归命侯,也就情有可原了,从归命二字就可以看出,司马炎认为孙皓只是顺应天命罢了,并无其他功劳。
第二点,晋朝从来就不承认吴国的地位,孙皓也就不是投降的君主了,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
当初,孙权联合曹操灭了关羽,然后瓜分了荆州,引得刘备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迫于无奈,只得向曹魏称臣。
曹丕继承之后,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加九锡,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孙权欣然接受,从那时候开始,东吴就是曹魏名义上的属国了。
但是,等到曹叡继位之后,逐步做大的孙权不满足于称王了,竟然于228年在武昌登基称帝,东吴政权正式建立,与曹魏成为了平等的国家,这就让曹魏很不爽了,认为孙权僭越称帝,不承认东吴政权的合法性。
由于曹魏不承认东吴政权,自然也就不承认东吴皇帝的地位了,而晋朝又是曹魏的继承者,因此对司马炎来说,孙皓不是皇帝,顶多只是个侯爵,因为孙权最开始就是被曹操表为南昌侯的,孙皓作为孙权的孙子,得个侯爵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点,孙皓为人残暴,司马炎很不喜欢他。
孙皓刚即位的时候,还算是个开明君主,重用贤能,实施仁政,口碑还算不错。
但到了孙皓执政中后期,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沉溺酒色,昏庸暴虐,尤其喜欢滥杀无辜,他的名声甚至传到晋朝去了,司马炎听说了都感到很害怕。
孙皓继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残杀宗室和臣子,比如说,他杀害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再比如说,他濮阳兴、万彧等大臣或被杀,或被夷灭三族,就连陆逊的侄子重臣陆凯死后,其家人都被杀绝。
这还没完,孙皓对后宫也很残忍,看哪个妃子不顺眼,就直接扔到水中溺死;如果有人敢多看他一眼,就会被他剥皮或者挖掉眼睛。
可以说,孙皓的残暴,在历史上都是极其少见的,而司马炎还算是个仁义之人,对孙皓自然就很不喜欢了,封孙皓为侯爵,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总之,孙皓能够得到侯爵,已经算是造化大了,但他的结局却不太好,投降晋朝四年后就去世了,死时年仅四十二岁,一说他是病死的,也有说他是被杀死了。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三国灭亡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主要是由各自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最幸运的是曹奂,其次是刘禅,最悲催的是孙皓,我猜测孙皓在洛阳的日子应该不太好过,毕竟福利待遇低又不受待见,要不然可以多活几年。
刘禅的投降对象是魏国,当年曹丕篡汉,他给汉献帝的待遇是“公”。按照惯例,所以刘禅归顺后,也是“公”。
先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
篡汉之后,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虽然只是公爵,但献帝的地位排在诸侯王之上(如曹植、曹彰),可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曹魏宗亲不享有的。
并且,汉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献帝的宗庙、祖、腊皆如汉制,不必改为魏制。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汉献帝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给予其极高的待遇。
实事求是的说,曹丕对汉献帝可以了。虽然他篡了汉,但魏国的江山本来就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也没沾献帝多少光。献帝在没有被曹操奉迎之前,形同破落户,连吃喝都没着落。他下半生的吃喝拉撒完全就是靠曹家人供养的。
再看后主刘禅。景元五年(264年,蜀汉亡于263年)三月,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享有食邑一万户,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
并且,刘禅的子孙,蜀汉的皇室成员也都有封赏,仅封侯者就有五十馀人。
从司马昭对刘禅的封赏来看,他在物资方面的待遇与汉献帝差不多。比如献帝是公,刘禅也是公;比如献帝享有食邑一万户,刘禅也是一万户。(东汉诸侯王在曹魏时期也是侯爵,跟蜀汉宗室投降后的待遇一样)
但是,刘禅在地位和礼制方面不如献帝。比如汉献帝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则没有。刘禅奏事要称臣,受诏时要跪拜接旨。还比如汉献帝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
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公爵很特殊,刘禅的公爵很一般。
那么,刘禅为什么投降后是公爵呢?我个人觉得,原因应该就是司马昭按照曹丕当年对汉献帝的待遇,也照猫画虎,给了后主刘禅一样的物资待遇。
只不过,由于魏国继承了汉室的正统,必须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而刘禅只是割据小国,并不享有正统地位,所以刘禅的公爵只是普通公爵,只能享受普通的亡国之君待遇。
另外,刘禅投降时,蜀汉的南中都督霍弋还没有投降,东吴也还在对抗。司马昭优待刘禅可以一举双雕,既能招降霍弋,也能拿刘禅给东吴做榜样。
接着看魏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封曹奂为陈留王,享受食邑一万户,给予他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架),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用魏制,可以不用晋制的待遇。
从司马炎给曹奂的待遇就可以看出,其实曹奂的待遇和汉献帝是一样的。他们都享有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在封地内使用天子旌旗的特殊待遇。
这说明,魏国因为继承了汉室的正统,所以它要尊汉,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汉献帝享有很多特权;晋朝因为继承了魏的正统,所以它也要尊魏,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所以曹奂也享有很多特权。
从这个角度来说,跟曹奂做对比的对象是汉献帝,而不是刘禅。
那么,曹奂为什么是王呢?比汉献帝还要高一级呢?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首先,曹魏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晋朝江山是篡来的,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江山,总要给予相当大的待遇才能安抚和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其次,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是魏国处置亡国之君的封爵标准。刘禅被封公时,也是按魏国的标准封的公爵。现如今曹奂退位了,天下已经是晋朝了,曹奂如果再封一个公爵,不能显示晋朝的新朝新气象,给人一种晋朝模仿魏朝的感觉。
并且,如果司马炎封曹奂王,也能说明他比曹丕更加的大度。
最后是吴末主孙皓。公元280年,孙皓到洛阳投降时,司马炎赐孙皓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
注意了,这只是给孙皓的,东吴的其它宗室没有封爵,只能被封为中郎和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
从司马炎给孙皓的待遇来看,他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晋朝也压根不承认东吴宗室成员的皇族地位。孙皓投降,等同于魏蜀宗室成员的地位,东吴宗室形同官吏。孙皓别说跟曹奂比了,就算是跟刘禅比起来也差的很远。
那么,晋朝为什么这么“薄待”孙皓呢?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孙皓投降时,海内皆降,东吴也完全投降了。司马炎没有需要拉拢的人,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的必要。孙皓没有一点利用价值,身价自然就不高。
其次,晋朝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蜀汉在晋朝眼里,属于“伪政权”,因为真正的大汉已经禅位了。但伪政权也是一个政权;而东吴在晋朝眼里,属于魏国的叛逆,本来只是魏国的藩国,但却僭越称帝,魏国根本不承认吴国是个政权,连“伪政权”都算不上。晋朝继承了魏的正统,自然也不承认孙皓的皇帝之位,只承认他是地方诸侯。
所以孙皓投降时,他是按照诸侯的待遇,降封为侯。司马炎没给他任何特权,就给了一点点微薄土地,一点点谷物钱粮,相当于是一次性打包,就把他给打发了。
另外,孙皓本身也是个烂人,臭名远扬。晋朝没有通过任何拉拢他,借他的名声安抚东吴故地老百姓的必要。
后来在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氐族李氏攀附蜀汉之名建立成汉,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还有匈奴汉国)。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攀附,这或许就是孙权这种野路子出身,靠着自身努力建国称帝的寒门,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的悲哀吧。
魏蜀吴三国打得纷纷扰扰,最后一统归于司马家。
司马家对魏蜀吴三位亡国之君的处置,颇为讲究。
曹奂:陈留王曹奂得到的待遇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禅让”后,曹奂被封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奉曹魏的正朔、服色,郊祀天地礼乐沿用魏制,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可以说,除了把天下交出来,曹奂享受的基本还是天子待遇。
而且,曹奂的这个爵位,保留了很长时间。
整个晋朝(包括西晋、东晋),甚至到南朝宋,都保留了曹姓陈留王的爵位。
为何曹奂的待遇如此之好呢?
这得从“禅让”说起。
禅让这种事情,不管背地里多么阴险残忍,但明面上还是要讲“美德”。
天命归了你,旧朝顺天应人,要把天下禅让给你,你推都推不掉,为了天意人心,只得“勉强”接受禅让。
天下你辞都辞不掉,但前朝天子的待遇,你还是要保障的。
最起码,你要给人家个王公之位,让人家继续使用前朝的正朔、服色,祭祀祖先。
当初,曹丕篡位。他就把汉献帝封为山阳公,允许刘协继续使用汉正朔、服色,建汉庙祭祀祖先。
后来,刘协死后,曹睿还亲自带领百官哭祭,以天子之礼安葬。
曹家篡位,但曹家天下好歹是曹操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在士族支持下,靠政变上台的司马家,对“德”的需求比当年曹丕更甚!
优待曹魏废帝,正可彰显“美德”!维系其政权的合法性。
刘禅:山阳公263年,刘禅向邓艾投降,蜀亡。
邓艾提出:“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通过厚待刘禅及蜀汉君臣,来瓦解东吴君臣的抵抗意志。
为此,邓艾提出:封刘禅为扶风王,并让他留在蜀中,以免被吴人认为被流放···
邓艾、钟会被杀后,司马家意识到:刘禅在蜀中是不行了,遂将刘禅迁到了洛阳。
尽管如此,“厚刘禅以致孙休”的政策延续了下来。
蜀朝廷下诏,大肆表扬刘禅了一番,说他“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以爱民全国为贵”,封他为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白人···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其他蜀汉故臣也得到了很高的待遇。
由于刘禅“乐不思蜀”,知足常乐,所以,刘禅一族在洛阳的小日子还不错。
直到···永嘉之乱。
尽管蜀汉自称是继承了大汉正统,不过,这个“正统”,人家曹魏是不认的。在魏人眼里,蜀汉与孙吴都是“贼”。
所以,刘禅能得到优待,关键还是司马家出于瓦解东吴抵抗意志的考虑。
孙皓:归命侯孙皓的待遇就差多了。
分封孙皓的诏书,画风就不一样:你小子到了穷迫才来归降!不过,以前我们说过不杀你了!所以,可怜你,赐你为归命侯。
孙皓的待遇是:田三十顷,每年给你谷五千,钱五十万,绢五十匹,绵五百斤。孙皓的太子拜为中郎,其他儿子拜为郎中。
其实,孙皓在投降时,虽被困石头城,但东吴还是有不少地盘的。孙皓投降后,写劝降信给各地将领,帮助晋平定吴地,他得到的待遇不如刘禅,并非诏书所说的“穷迫乃归”。
孙皓的待遇不如刘禅,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来,孙吴灭亡,天下已定,司马家已经没有必要通过厚待他来瓦解其他什么对手了。
二来,孙皓投降后还比较嚣张。与“乐不思蜀”的刘禅相比,孙皓的“认错”态度很恶劣。
贾充问他:你挖人眼睛、剥人面皮,怎么这么残暴?
孙皓答:作人臣的要弑君,就该如此!(讽刺贾充、司马家曾弑杀曹髦)
见司马炎时候,司马炎指着一个位子说:这个位子为你准备很久了!
孙皓答:我在南方也给你准备了一个位子!
宣传价值已经“缩水”,态度还这么嚣张,司马炎给予爵位,已经算是很宽厚了。
如此,司马家足以以“仁德之主”的形象,安抚、拉拢江东大族,巩固在江东的统治。
对待亡国之君的方法,有“古法”可依。
不过,比起“古法”来,通过对待亡国之君的态度,来向天下宣示自己的政策,才是统治者更看重的。
对于三位亡国之君,司马家态度虽有差异,但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的。几位亡国之君基本还都能得以善终。
不过,若干年后,当司马家“禅让”给刘裕后。刘裕对他们的态度,可就没有那么“讲究”咯!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最后谁都没能笑到最后,而是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统一了中国。三国的君王魏主曹奂被封为陈留王,蜀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吴主孙皓则被封为了归命侯。
我国古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级依次降低,而公上面的爵位是王。同样曾经作为皇帝的末代君主,为何在封爵位的时候没有一视同仁呢?
首先作为最先灭亡的蜀国,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因为他是敌国的君主,此时司马昭也仅仅是晋王,刘禅的封号绝对不会封王而与司马昭平起平坐,而当时敌对势力仅仅剩下了东吴,为了给东吴做出一个投降有好待遇的榜样,给刘禅封了最高的公爵,以此来号召东吴尽量投降。
而两年后,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王位,就迫不及待的逼迫魏国末帝曹奂禅让。虽然司马氏阴险毒辣,坏事做尽,但对曹家后人还是相当体恤的。毕竟从人家手里抢来了皇位,而且从司马懿开始就受魏国大恩,司马炎给了曹奂最高的待遇,封他为陈留王,并且车驾礼仪照常按皇帝待遇,奏章里可以不用称臣,看来司马炎还是有点良心的。
而到了东吴,当时偏安一隅的东吴已经无法和西晋抗衡了,司马炎统一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孙皓投降后,已经没有需要安抚的对象,不用做样子给别人看了,而且吴国投降比蜀国晚,投降的“功劳”不如刘禅,封为归命侯,也能满足司马炎的膨胀心里,归命,归命,看来天下一统还要归命与我司马家族啊。
公元263年,邓艾率领大军偷渡阴平,随后突破绵竹,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蜀汉就成为三国建立以来第一个被灭亡的政权,之后,刘禅被转移到洛阳,被魏国权臣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刘禅的爵位是公爵。
公元265年,司马炎被司马昭册封为晋王世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即位为晋王,六个月,司马炎逼迫曹魏政权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给自己,随后,司马炎建立晋朝,封曹奂为陈留王,曹奂的爵位是王爵。
公元279年11月,晋朝发动了灭吴之战,晋军所到之处,吴军全面溃败,很快东吴政权面临崩溃,280年5月1日,孙皓模仿当年刘禅投降的仪式,反绑着双手向晋军投降,随后,孙皓被转移到晋都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侯,孙皓的爵位是侯。
蜀汉末代皇帝刘禅
至此,汉、魏、吴三大政权都告灭亡,三国时代正式结束,历史进入了晋朝,但是,汉、魏、吴三大政权的末代皇帝却遭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对待,蜀汉末代皇帝刘禅被封安乐公,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东吴末代皇帝孙皓被封为归命侯,同是亡国之君,为何待遇与封号不一样?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还真有讲究,古人对于封爵的程序是非常讲究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中公爵最高,男爵最低,同时按照爵位的不同,所赏赐的封地也不同,周朝的封爵对应的赏赐是:公爵与侯爵之地有百里,伯爵有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封地有五十里,在周朝是严格执行的,不可能封你个子爵给你一百里土地,而一定是五十里。
同时周朝的公爵一般是封是前朝后裔,比如宋国的首封君是商纣王的庶长兄微子启,他的爵位是公爵,封地是一百里,所以宋国是公爵国,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齐国,因为与周文王和周武王关系特殊,而且是周朝的大功臣,所以也是公爵。
曹魏末代皇帝曹奂
春秋战国后期,礼乐崩坏,原本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的,到了后来诸侯们开始自己称王,王爵原本只有周天子能用,但诸侯国都超越了礼法,自己称王,比如秦惠文王就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而他的父亲秦孝公只是称公,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法。
到了秦汉时期,流行是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其中最高等级就是列侯,没有公爵,汉太祖刘邦打天下时,为了拉拢政治盟友还封了八个异姓王,后来又成为同姓王,但是汉朝的爵位原则是:非功不得封侯,非刘姓不能称王。也就是说想要封侯必须得有战功,而只有刘姓皇亲国戚才能被封王,异姓是不能被封王的。
东汉沿袭了西汉的爵位制度与封侯制度,即使到了东汉末年,也是如此,整个两汉时期,外姓封公的只有两个人,第一个人就是王莽,第二人是曹操。王莽被封为安汉公,是为了篡位,同样的道理,曹操被封为魏公,也是为了篡位,公爵在东汉就是篡位的标配,因为东汉最高爵位是侯爵,如果一定要封公爵,那就是篡位。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
但是,曹操在位时,不仅封了公爵,还封了王爵,这就是篡位,所以曹操尽管没有篡位之实,已经有了篡位之名,所以才会被天下人所咒骂。曹操去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是曹丕建立了魏朝取代了东汉,曹丕就是魏文帝,为了安置汉献帝刘协,曹丕给刘协封了山阳公。
为什么曹丕封刘禅是公爵而不是其他的呢?
这很有讲究。东汉是没有公爵的,汉献帝刘协被逼退位后,曹丕得给他一个名份,东汉外姓最高的是侯爵,刘姓最高的是王爵,曹丕可以封刘协为公爵或者王爵都可以,但是曹丕选择了封刘协为公爵,原因是:魏朝已经建立,魏朝曹姓才是国姓,刘姓已经变成了外姓,而魏朝沿袭了汉朝的非曹姓不得封王的制度,在曹操开启了公爵制度的情况,曹丕只能封刘协为公爵。
再说刘禅投降后为什么会被封为公爵?
首先,刘禅不可能被封王爵,因为当时魏国掌权的司马昭自己也不过是个晋公,也就是公爵,而且当时曹魏还有个傀儡皇帝曹奂存在,名义上刘禅的爵位还是曹魏皇帝曹奂封的,曹魏时期曹姓是国姓,再加上司马昭还只是晋公,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刘禅绝对不可能封为王爵。
刘禅
那接下来刘禅就只能是公爵或者侯爵了,侯爵一般是封有功劳的臣子的,从来没有封过投降的皇帝,而且像刘禅这种以皇帝身份投降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当时的政治环境就有优待亡国之君的情况,同时跟随刘禅一起投降的臣子中有被封为侯爵的,比如罗宪被封为西鄂县侯,霍弋被封为列侯,总不能把他们的皇帝也封为个侯吧,所以就把刘禅封为公爵。
封刘禅为公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给东吴政权当榜样的,显示投降可以善待,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地灭亡仅存的东吴政权。
那曹奂为什么被封为王爵呢?
第一个原因是:曹奂是禅让帝位给司马炎的,不是像刘禅一样投降的。
刘禅是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公爵的,而曹奂是禅让帝位给司马炎的,刘禅与曹奂有着本质的区别,刘禅投降的对象是曹魏,曹奂禅让的对象是全新的晋朝,两者是不一样,如果封刘禅与曹奂同样的爵位,那不等于矮化了晋朝的地位。
第二个原因是:晋朝建立是沿袭了曹魏政权,晋朝必须承认曹魏是正统。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
曹丕当年接受刘协所代表的东汉政权禅让时,封了刘协为山阳公,司马炎接受曹奂所代表的曹魏政权禅让时,封了曹奂为陈留王,这都是为了承认前朝的正统性,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公,一个是王,只是名义不同而已,都是傀儡。
晋朝封曹奂为陈留王看上去是获取了名声上的好处,其实曹奂得到的与刘协并无两样,晋朝这是安抚了曹魏旧臣,又得到了禅让的实惠。
第三个原因是:晋朝开启了分封制。
晋朝是开启全面分封制的华夏大一统王朝,晋朝的分封制与两汉不同,与春秋战国也不同,司马炎立国后,吸取了曹魏宗室力量薄弱不能勤王的弱点,大力分封司马氏为诸侯王,但是诸侯王的权力又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大,同时晋朝把大臣封爵提升到了公爵。
晋朝的大臣,比如石苞、荀勖、郑冲、王沈、卫瓘等人都被封为公爵,而司马干、司马伦、司马亮等司马宗亲全部被封王爵,这与曹魏及两汉都不同,司马炎可以封曹奂为公爵,也可以封曹奂为王爵,但他选择了把曹奂封为王爵,晋朝的王爵在当时已经泛滥成灾了,非常多,多封一个空头王爵给曹奂也无所谓,不像两汉及曹魏封个王是很难的。
司马炎与曹奂
最后说一说孙皓为什么只能被封个侯爵呢?
孙皓只能被封侯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孙皓投降没有政治意义。
孙皓投降的时候,晋朝就直接统一天下了,三国再次归一,刘禅投降的时候,还能当成东吴榜样,孙皓投降的时候,可是什么作用也没有了,只是当时没有杀亡国之君的传统,要不然像孙皓这样暴君肯定要被杀的。
二、孙皓为人残暴,而且对晋朝君臣出言不逊。
孙皓投降后,有一次晋朝权臣贾充问孙皓:
听说阁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这是什么样的刑罚?
孙皓却说:
有作为臣子却弑杀他的国君以及奸险狡诈不忠的人,就对他用这种刑罚。
孙皓这是讽刺贾充杀害了曹魏皇帝曹髦,这就等于得罪了贾充。
孙皓
还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
而孙皓不甘示弱地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
这等于是把晋武帝司马炎给怼了回去,只是当时没有杀亡国之君的传统,要不然孙皓早被杀了,如果孙皓晚生几十年,生在南北朝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孙皓的封赐爵位是晋朝的大臣和皇帝决定的,孙皓的行为已经得罪了晋朝的皇帝与权臣,他们会给孙皓一个好爵位吗?当然不会,只是勉强给了一个归命侯的侯爵,归命侯代表了归应天使的亡国之君,这都是有意义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为什么三国君主投降之后,魏称王,吴称侯,蜀称公?这之中有什么讲究?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